大多數隕石來自小行星帶,少數來自月球和火星。隕石是人類直接了解太陽系恒星的珍貴稀有實物標本,極具收藏價值。大多數隕石都有地球上沒有或不常見的礦物組合,以及通過大氣層高速燃燒的痕跡。至於宇航員登陸其他星球,比如月球,他們帶回來的東西不叫隕石。它將被稱為月球礦石。據加拿大科學家在10年的觀測,每年有20多噸隕石降落在地球上,約2萬塊。因為大部分隕石墜落在海洋、雜草、森林、山脈等人煙稀少的地區,每年發現和收集的隕石只有幾十塊,數量非常少。除了太陽、八大行星及其衛星、小行星和彗星,流星太陽系的行星際空間中還有大量的塵埃粒子和微小的固體塊,它們也圍繞太陽運動。接近地球時,其軌道會因地球引力而改變,因此有可能穿過地球大氣層。或者說,地球穿越他們的軌道時有可能進入地球大氣層。由於這些粒子相對於地球高速運動(11-72km/s),與大氣分子劇烈摩擦燃燒發光,在夜空中呈現為壹條光跡。這種現象被稱為流星,通常發生在距離地面80-120km的高空。特別明亮的流星也被稱為火球。引起流星的粒子叫做流星體,所以流星和流星體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流星包括單顆流星(偶有流星)、火球和流星雨。比綠豆大的流星,進入大氣層就能形成可見亮度的流星。
流星體的質量通常很小。例如,產生亮度為5的流星的流星體,直徑約為0.5厘米,質量為0.06毫克。肉眼可見的流星體直徑在0.1-1cm之間。它們與大氣的相對速度與流星體進入地球的方向有關。如果它們與地球迎面相遇,速度可以超過每秒70公裏。如果流星體追上地球或者地球追上流星體進入大氣層,相對速度是每秒10公裏。但即使每秒10公裏的速度比子彈離開槍膛的速度高10倍,也足以與大氣分子和原子相撞,燃燒發光,形成流星讓我們看到。大部分流星體進入大氣層後被汽化,只有少數大而固體的流星體由於燃燒不完全,才能有殘留的固體物質落到地面。這是壹塊隕石。極小的流星體與大氣分子碰撞產生的熱量迅速輻射出去,不足以使其汽化。根據觀測數據,每年降落在地球上的流星體,包括汽化物質和微流星體的總質量在20萬噸左右!這會讓地球持續“變胖”嗎?請看地球質量約為6×1021噸。由於流星體的墜落,地球在50億年中“重量”增加的總量約為3.3×1017噸,或者說地球質量增加了萬分之二,相當於壹個200斤重的大胖子增加了0.1兩。可見其實微不足道!
流星現象,而是以塵埃的形式漂浮在大氣中,最終落到地面,稱為微流星體。
流星是穿越星際空間的大群流星體,如塵埃和小的固體碎片,沿著相同的軌道圍繞太陽運行,稱為流星群。其中,多石的稱為隕石;鐵被稱為隕石。
流星所來自的宇宙中千變萬化的小石頭,其實都是來源於彗星。當彗星接近太陽時,太陽輻射的熱量和強大的引力會使彗星壹點壹點地解體,在其軌道上留下許多氣體和塵埃顆粒,這些被遺棄的物質會變成許多小碎片。如果彗星與地球軌道相交,這些小碎片也會留在地球軌道上,當地球移動到這個區域時,就會發生流星雨。
其實每壹場流星雨都不像表面那麽美好。其實流星是遠離地球的隕石釋放出來的塵埃,裏面會有比較大的石頭。當它到達地球時,會受到地球磁場的吸引,與大氣層摩擦,產生流星雨。效果就像向物體扔壹塊幹土,控制速度,土上的灰塵會最先靠近物體。它由凍結的物質和灰塵組成。當它靠近太陽時是可見的。太陽的熱量使彗星物質蒸發,在冰核周圍形成壹個朦朧的彗發和壹個由稀薄物質流組成的尾巴。由於太陽風的壓力,尾巴總是指向遠離太陽的方向。彗星是星際物質,英文是Comet。由希臘語演變而來,意為“尾巴”或“頭發”,也有“長發星”的意思。中文單詞“昏迷”的意思是“掃帚”。《天文學概論》壹書中寫道,彗星是奇怪的恒星,有頭有尾,和它們的形狀壹樣,被稱為掃把星。《春秋》記載公元前613年“壹星入北鬥”,這是世界上公認的第壹個哈雷彗星的確切記錄,比歐洲早6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