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孫武寫就《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是我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髓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那是在我國春秋時期,約公元前545年,齊國壹個祖輩精通軍事的世襲貴族家庭裏添了壹個男孩。男孩祖父孫書和父親孫憑同在朝中為官,聽說家中喜添男丁,就在孩子出生的當天晚上,高興地壹齊趕回家中。
全家上下都沈浸在無比喜悅的氛圍之中。孫書望著繈褓中的孫兒,真希望他快快長大,繼承和發揚將門武業,報效國家。
孫書決定給孫兒取名為“武”,孫憑完全贊同。武的字形由“止”“戈”兩字組成,能止戈才是武。古兵書上說“武有七德”,即武力可以用來禁止 *** ,消滅戰爭,保持強大,鞏固功業,安定百姓,協和大眾和豐富財物。孫書還給孫兒取了個字,叫“長卿”。
“卿”在當時為朝中的大官,與大夫同列。孫書為齊大夫,孫憑為齊卿。他們希望孫兒將來也能像他們壹樣,在朝中為官,成為國家棟梁。
事情果真像他們所希望的那樣,隨著孫武的長大,逐漸顯現出對軍事的愛好和特有的天賦。也許是自幼受到將門家庭的熏陶,孫武自幼聰慧睿智,機敏過人,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富有創見,而且特別尚武。每當祖父、父親自朝中回到家裏,孫武總纏著他們,讓他們給他講故事。
孫武特別喜歡聽打仗的故事,而且百聽不厭。時間壹長,在壹旁侍候孫武的奴仆、家丁也都學會了。於是,當祖父和父親不在家時,孫武就纏著他們給他講。
除了聽故事,孫武還有壹個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尤其是兵書。孫家是壹個祖祖輩輩都精通軍事的貴族世家,家中收藏的兵書非常多。孫武喜歡爬上閣樓,把寫滿字的竹簡拿下來翻看,有不明白的問題就請教家聘的老師,甚至直接找祖父、父親問個明白。
有壹次,孫武讀到“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他就跑去問老師:“先生,祀是什麽?戎是什麽?”
老師想今天孫武問的問題倒是簡單,於是隨口說:“祀是祭祀,戎是兵戎。”
孫武接著問:“祭祀是壹種精神上的寄托,怎麽能和兵戎相提並論為國家的大事呢?”
老師頓覺奇異,壹時答不出來。
孫武接著說:“只有兵,才是國家的大事,是君臣不可不察的大事。”
孫武在私塾讀書時,在所有的課程中,孫武最感興趣的是“六藝”中的“射”和“禦”。在“射”“禦”的第壹節課上,老師先給學生講解了“射”“禦”的基本內容及學習“射”“禦”的意義。“射”和“禦”既是戰場拼殺的基本技能,也是齊國社會競技活動的主要項目。
孫武18歲那年,他生活的齊國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權力階層發生爭鬥,愈演愈烈。孫武對這種內部鬥爭極其反感,不願糾纏其中,萌發了遠奔他鄉、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
當時南方有個吳國,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國勢強盛,積極準備伐楚,擴大勢力,很有新興氣象。孫武認定吳國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
孫武到了吳國後,被吳國大夫伍子胥引薦給吳王闔閭,孫武帶著剛寫就的13篇兵法進見吳王。吳王將這13篇兵法壹壹看罷後,嘖嘖稱好,拜孫武為元帥兼軍師,執掌吳國軍事。
在伍子胥和孫武的治理下,吳國的內政和軍事都大有起色。吳王極為倚重二人,把他們兩人視為左臂右膀。
公元前506年,吳國攻楚的條件已經成熟,孫武與伍子胥制定了戰略構想:大軍首先進行戰略奔襲,深入楚國腹地,然後直搗楚國都城郢。為此,孫武為闔閭制定了壹條出乎楚國意料的進軍路線,從著名的義陽三關,即武陽關、九裏關、平靖關,直插漢水。
吳軍按照這壹進軍路線,順利地達到漢水,進抵楚國腹地。楚軍沿漢水組織防禦,同吳軍隔水對陣。由於楚軍主帥令尹子擅自改變預定的夾擊吳軍的作戰計劃,單獨率軍渡過漢水進攻吳軍,結果在“柏舉之戰”中大敗。吳軍乘勝追擊,5戰5勝,占領了楚的國都郢城。
闔閭去世後,其子夫差繼位。隨著吳國霸業的蒸蒸日上,夫差漸漸自以為是,不再像以前那樣勵精圖治,對孫武、伍子胥這些功臣不再那麽重視,反而重用奸臣伯嚭。
孫武的心完全冷了,他意識到吳國已經不可救藥。同時也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於是他便悄然歸隱,息影深山。他根據自己訓練軍隊、指揮作戰的經驗,修訂其兵法13篇,使其更臻完善,最後完成了《孫子兵法》壹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