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壹個普通家庭想掛幾幅油畫,他的第壹需求是好看,不要配自己的裝修。
當藝術家或收藏家想在自己的茶室裏掛壹幅畫時,他們會更傾向於這幅畫的藝術性和內涵,而不是掛得再漂亮。
所以在壹般人眼裏,漂亮的畫往往是藝術,或者說藝術的東西至少應該是“漂亮”的,而在藝術家眼裏,漂亮的畫不壹定是藝術,畫得再好也不壹定是藝術。
對繪畫藝術理解的不同標準和價值差異,使得繪畫成為壹件充滿爭議和思辨的事情。壹個山東農婦,苦練繪畫,以畫畫和賣身為生,就這樣陷入了爭議和猜測的漩渦。
幾年前,平度某村農婦王振鳳在農閑時看到壹則零起點繪畫培訓的廣告。學畫畫可以在農閑時解悶,甚至可以賣畫補貼家用。王振峰報名參加了繪畫培訓。
王振峰是學油畫的。經過差不多壹個月的訓練,王振峰已經能夠獨立繪制簡單的風景進行拍照了。當時正值桃花盛開,王振峰非常喜歡桃花,所以她的油畫都以桃花為題材。
巧合的是,她畫的桃花被培訓老師發現與壹位資深畫家畫的高度相似,而這位畫家的桃花油畫在當時可以賣到510萬的高價。
於是,培訓老師寫了壹篇文章,把王振峰畫的桃花和價值500萬的桃花做了對比,得出結論:農婦的畫不亞於大師,農婦也可以成為藝術家!從此,王振峰被稱為“農民畫家”。
這個和農婦PK帶出來的繪畫大師,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成名了。他就是被譽為“胡潤藝術榜第壹”的周春芽。
在與農婦比較的物品中,同樣壹幅油畫,或者說看起來沒有太大區別的油畫,售價只有200元,而被稱為大師的周春芽的畫,售價高達500萬元。
這樣壹篇關於PK大師的農婦畫的文章,讓大眾“義憤填膺”——賣兩百的畫和賣五百萬的畫有區別嗎?為什麽同樣壹幅畫,價值相差如此懸殊?
顯然,在大眾眼裏,壹個農婦200元的畫更受歡迎和認可,而壹個大師500萬元的畫,不僅讓普通人覺得遙不可及,還會有壹種被天價忽悠的憤怒感。人們紛紛指責現在的藝術家投機名利,水平只和壹個農婦差不多。
激烈的質疑讓很多藝術界人士感到不安。很快,壹些藝術評論家開始為“大師PK,壹個農婦”發聲。
藝術評論家陸歡認為,這種質疑主要源於固有的藝術評價體系。農婦的作品和藝術家的作品差別很大,模仿的作品相當於印刷品——總之農婦的畫不是藝術。
有專家認為,否定農婦作品的藝術性,在於農婦和師傅付出的“苦練”成本不對等。畢竟農婦從學畫到畫商品畫,只需要幾個月的“苦練”,而大師們卻是壹輩子都在學習和練習。
專家陸歡說的不是沒有道理,但是這個解釋對於藝術圈的人來說是非常正確的,但是卻對大眾產生了壹個新的疑問——為什麽看起來壹樣的畫不是藝術?
農婦畫的作品賣200元,大師畫的賣500萬元。農婦的畫不藝術嗎?這是不是藝術,是不是藝術,應該由誰來決定?
聽了專家的解釋,甚至有網友轉頭反駁:農婦的畫不比妳差,妳有能力畫得比她好,那就談什麽所謂的藝術吧,經過這場藝術爭議,農婦的畫已經漲到幾千元了,完全可以靠賣畫謀生,這可能是這場爭議帶來的最現實的價值。
巨大的反差讓人無法接受農婦與大師之間天壤之別的“藝術待遇”,對繪畫的價值和藝術性的質疑將持續爭論很久。
農婦和大師的作品看似壹樣,價值觀卻如此不同。其實我們完全沒必要為此生氣。我們應該允許每個人心中有不同的藝術標準,也應該容忍不同價值觀的藝術存在。對於每壹個欣賞藝術的人來說,“喜歡就好”是對待藝術最合理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