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某個人家裏有件祖傳的文物,那必定要被當成傳家寶,壹代代當心珍藏。不過在很長壹段時間裏,群眾都不理解文物審定學問,因而很容易呈現將傳家寶賤賣、或者置信鑒寶專家的話,誤以為傳家寶是贗品、仿真品的狀況。
44年前就曾經有壹個農民去古玩商店賣掉了本人的傳家寶,要價30元。萬萬沒想到,這件傳家寶最終卻身價暴跌,往常必需以億元估值。用網絡盛行語來說,曾經大家對它“愛答不理”,今天的它“讓人高攀不起”。
它的名字叫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從名字就能夠看出,這是壹件元代的瓷器,通身施了霽藍釉,瓶身刻有龍的紋飾。它的降生地是景德鎮瓷窯,在元朝,景德鎮各大瓷窯都被朝廷牢牢掌管。
既然刻著龍紋,不可思議這樣的瓷器在古代普通人家不敢隨意擺放,只能供應皇宮。至於它為什麽傳播到了民間,詳細閱歷了啥,如今無從考證。我們只曉得上個世紀珍藏這件瓷器的人姓朱,名字叫朱立恒。
1976年,全國很多中央都鬧地震。那時分朱立恒住在揚州,他早些年務農,後來又去了輕工機械廠當壹名工人。朱立恒並不理解自家珍藏的這個梅瓶真實價值,只記得1945年曾經有人想用十八石米換走它,卻被母親回絕了。
其真實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十八石米對普通人家來說曾經算壹筆財富了。但朱家人不斷不肯隨便交出梅瓶,直到朱立恒結婚生子。梅瓶傳到他手上時曾經歷了6代,思索到生活的需求,又擔憂地震把梅瓶震壞,朱立恒決議把它賣掉。
沒想到與文物商店的人溝通時,對方卻斷定這件梅瓶是清朝時期的仿真品,固然看起來有些年頭,但短少官窯的標誌。那時分文物珍藏的習尚還沒有如今這麽盛行,即使是古物價錢也常常被壓低,更別說店裏的人不理解元代文物了。
朱立恒當時要價30元,店裏的人覺得高了點,只肯出16元,雙方討論半天,最終以18元的價錢成交。之後,這件梅瓶就被擱在了角落裏吃灰,由於沒人看出它到底有多寶貴。而上海瓷器外貿商沈成功無意間看到它後,卻被大大冷艷了。
他以為這件梅瓶絕對不可能是清代的東西。至此,梅瓶才慢慢惹起了註重,1978年,它參與了北京的征集文物匯報展覽,壹經亮相就惹起了各大博物館“搶奪”,最後揚州博物館拿下了梅瓶,請來專業古陶瓷專家作審定。
於是梅瓶正式完成了從“小透明”到國寶級文物的變身,要曉得像這樣的元代梅瓶,國內外加起來都只保管了3件。2013年,元霽藍釉白龍紋梅瓶更被列入了制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的名單。
誰能想到壹件被古玩店以18元低價買下的“花瓶”,最後會成為各方爭搶的文物呢?它初次亮相的時分,法國珍藏家以至願意以40億錢買走。好在國寶最終還是留在了中國,恐怕朱立恒怎樣也想不到,它會如此寶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