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農民發現文物,多次躲過日本人搜查,後捐獻給國家,成為鎮國之寶

農民發現文物,多次躲過日本人搜查,後捐獻給國家,成為鎮國之寶

1939年,河南安陽的壹位名叫吳培文村民,在田地了挖到了壹個體積巨大的青銅器。雖然不知道該青銅器價值幾何,但見多識廣的吳培文感覺,它肯定屬於國寶級別的文物,為了避免青銅器落入日本人手中,就偷偷地將他埋入自家的院子中。

沒多久,吳培文挖到青銅器的消息還是被日本人知道了,帶著100多人來到吳家,最終還是沒有發現青銅器的下落。日本人離開後,吳培文覺得他們肯定不會善罷甘休,如果在留著它,全家人可能都會沒命,於是就打算把青銅器賣掉。當時的壹個古董商人出20塊大洋,但他提出了壹個要求,那就是要將青銅器切成幾塊運走。

吳培文相當生氣,認為這樣做就會破壞文物,就決定無論如何都不賣了,並轉移到壹個安全地方。為了躲避日本人的搜查,吳培文花20大洋從古玩商處買了壹個青銅器贗品,藏在自己家炕洞裏。不久以後,日本兵和偽軍又進村了,直撲吳家後院,扒開吳培文的睡炕,搶走了那個贗品青銅器。

吳培文深知,他這種偷梁換柱的做法僅是權宜之計,很快就會被日本人識破。於是,他把青銅器重新藏到壹個安全的地方後,就遠離家鄉避難,知道抗戰勝利後才回到家鄉。之後,吳培文把青銅器交給了當時的安陽縣古物保存委員會,使得文物得以保存下來。

建國以後,該青銅器先是收藏在南京博物館,後轉移到國家博物館。經過郭沫若的研究,根據青銅器上的銘文,給他命名為“司母戊鼎”,是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也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在2002年被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當初命名的時候,郭沫若認為“司母戊”即為“祭祀母親戊”,此解釋聽起來也很合理。另外,著名學者羅振玉也曾認為:“商稱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後來,經過多位專家的研究,認為應該叫作“後母戊鼎”,而非“司母戊鼎”。據介紹,在商朝時期,司、後是同壹個字,只不過是寫反了而已,而這個鼎是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做,“後母戊鼎”可以理解為,:將此鼎獻給“敬愛的母親戊”。

2005年,大鼎回歸安陽"省親",已經83歲的吳培文在殷墟門口,時隔59年終於再次與大鼎見面。他壹眼就認出大鼎來"分別時兵荒馬亂,再見時國富民強"。老人壹直覺得,保護了大鼎沒有落在日本人手中,是他壹生之中做得最有價值的壹件事。那壹天,作為大鼎的發現人和保護人,他被特許可以撫摸大鼎。

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究和討論,最終將“司母戊鼎”改名為“後母戊鼎”,這也得到大多數專家和學者的認可。所以,以後如果有幸去餐館這個大鼎的時候,千萬不要再叫錯了哦,否則可能會貽笑大方。

  • 上一篇:六旬大爺將壹塊“豬肉”保存8年,有人曾經開價十萬都不舍得賣,妳怎麽看?
  • 下一篇:剖腹產第三胎子宮破裂有什麽征兆?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