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恕(1032─1078),字道原,筠州(今江西高安)鈞山人。父親劉渙為人誌潔高尚,剛廉不撓,有文詞,精於史學。劉恕以後的成才及為人無不受其父的影響。 劉恕從小就十分聰慧,讀書過目成誦。八歲時,家有客人說孔子沒兄弟,他立刻舉《論語》“以其兄之子妻之”壹句以對,壹座皆驚,可見他幼時即已熟讀經書。十三歲時,他想應制科考試,壹次他去拜謁宰相晏殊,向他請教,反復詰難,連這位著名的詞人也被問住了。皇元年(1049),十八歲的劉恕登進士第。當時皇帝有詔,能講經義的考生另外奏名,應詔的只幾十名。主考官趙周翰向劉恕提了二十幾個關於《春秋》和《禮記》的問題,他對答如流,先談註疏,再列舉先儒們各種不同的看法,最後發表自己的見解。主考官大為驚異,遂擢他為第壹。其他文章也被列為高等,但廷試卻沒有考中,便再讓他到國子監試講經書,又列為第壹,壹時名動望洋興京師。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司馬光始修《資治通鑒》,英宗命他自選館閣英才當助手,劉恕首先入選,遷為著作佐郎,專在史局修書。後司馬光因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永興軍。劉恕也因得罪了王安石,自度京師難留,便請求到南康(今星子)監酒稅,歸養自己的父母。熙寧末年,劉恕改任秘書丞,賜五品服色,詔他在家修書。元豐元年(1078年)九月,劉恕以風攣疾病逝,享年四十七歲。其父劉渙將他葬於星子城西。元八年(1092)十壹月,其了羲仲又將他遷葬於江州德化縣(治所在今九江市—)之龍泉。 劉恕為人廉潔剛直,是是非非,未嘗以語假人,很有其父的遺風。他曾當過巨鹿主簿和和川縣令,史書說他“嚴簿書,束胥吏,撫鰥寡,繩豪猾,纖細曲直,可為後世法”。因此,壹時能吏都自以為不如。在政治上,雖然他堅決反對王安石變法,但他並不象某些人那樣,當面表示贊成,背後進行詆毀,口是心非。他總是“面指其事,是曰是,非曰非”,“議其得失無所隱”。對質樸厚道者,他會親之如兄弟;而對那些奸佞諂諛之徒則疾之如仇(讎)。他家非常貧困,可他為官清正,壹毫也不妄取於人,與“不持壹石硯”的包拯同以廉吏著稱。有次他從洛陽南歸,時令已屆初冬,可還沒有有禦寒的衣物。臨行之時,司馬光送給他幾套衣襪和壹床舊的豹皮褥子,他再三辭謝,但司馬光執意要送,只好勉強收下,可他下次到穎州時,將司馬光所贈全數奉還。司馬光是他的最知己者,送點衣物都不肯接受,可見其廉潔之甚了。 他的自我批評精神是極佳了。他曾著書自訟,稱自己平生有“二十失”“十八蔽”,“自攻其短,不舍秋毫”。他這種坦蕩的胸懷,令人肅然起敬。
周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