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博物館的展櫃裏有壹柄身長55.7厘米,全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的青銅古劍,這就是與曾侯乙編鐘齊名,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被稱為“天下第壹劍”的越王勾踐劍。
上世紀60年代前期,湖北省江陵地區連續兩年遭遇了幹旱,當地政府為了抗旱,準備從荊門漳河挖壹條水渠抗旱時,發現了壹座古墓。經過考古專家對這古墓的墓葬形式及出土文物的判斷,它很可能是楚威王或楚懷王前期的貴族墓。因這座古墓位於今天荊州市荊州區川店鎮望山村,所以稱之望山楚墓。
1965年12月,考古人員在墓主人的身邊,發現了柄古劍。這柄古劍插在青木劍鞘之中。劍身長55.6厘米,寬4.6厘米。劍身中脊起棱,飾黑色菱形花紋,劍格的壹面由綠松石組成美麗的圖案,另壹面則鑲嵌著藍色琉璃,整個裝飾顯得華貴、典雅。在劍的正面近格處有兩行八個錯金鳥篆銘文。
第二天,考古人員將古劍輕輕從劍鞘裏拔出來後,在場的人都大吃壹驚,只見這柄古劍通身不見銹跡,歷經千年仍然寒氣逼人,完好如新。有好事者,拿來壹些紙,在劍刃處輕輕壹劃,幾十層的紙張瞬間劃開,更神奇的是壓彎寶劍,它竟然沒有任何損傷並自動反彈回來。
經過在場的考古人員對這柄古劍上面的八個鳥篆銘文的解讀,其中六個鳥篆銘文是“越王 自作用劍”,而另外兩個鳥篆銘卻無法辨識。於是,考古專家立即將這八個鳥篆銘文進行臨摹、拓片、拍照後,寄到遠在北京的歷史學家郭沫若先生。郭沫若看到照片以後,經查閱資料斷定,這八個字應該是“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楚國興起於春秋初期,位於中原以南地域。楚王室以“羋”為姓,楚人屈原在其《離騷》中稱楚人為“帝高陽之苗裔”。商末周初,楚人首領鬻熊因在周文王時期為其出謀劃策而成為了周文王的元老重臣。到了周成王的時候,為了表彰鬻熊,就將鬻熊曾孫熊繹分專封到了南方的蠻夷之地,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秭歸壹帶。
在楚地發現楚墓壹點也讓人驚奇,然而,為什麽在楚國的墓葬中發現了越王勾踐的劍呢? 為此,歷史學家給出大膽的猜測。
陪嫁品說據文獻記載,楚昭王曾娶越王勾踐之女越姬為妃子。越姬自幼生性善良,深受越王勾踐喜愛。有壹次,楚昭王帶著越姬、蔡姬***同出遊,就和她們兩人約定,不求同年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日死。蔡姬心計多,當場就答應了,而越姬則默不作聲。後來,楚昭王病得很重,經過占蔔,說是有狐貍作祟。於是,越姬親自前去祈禱,情願自己先死了,替楚王驅逐狐貍。楚昭王叫她不要這樣,越姬說:當初大王與我相約,我雖然沒有吱聲,但是在心中已經答應了。我聽古人說,守信的人,決不能欺騙自己的內心。於是越姬就在楚昭王面前自殺了。所以,有專家認為,這柄古劍可能是越姬出嫁的時候,越王勾踐送給女兒的陪嫁品。越姬死後,楚昭王為了表彰越姬的大義,就將這柄寶劍賜給了楚國貴族。在楚國貴族去世後,就將這柄寶劍放入了棺槨。
戰利品說越王勾踐的祖先據說是夏朝第五代帝王少康的幼子無余,他為了守護祖先大禹的陵墓,而被封於會稽,成為了壹名外放的諸侯。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除掉了對手,殺掉了功臣,與齊國、晉國等諸侯在徐州會盟,並發起了對徒有虛名的周王室的進攻,逼迫周天子將其封為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春秋壹霸。只可惜,勾踐死後,他的子孫,壹代不如壹代,終於在楚威王時期,末代越王無疆被楚軍所殺,立國165年的越國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有專家認為,越國被滅後,勾踐劍被作為戰利品流入了楚國王室。楚王就將這柄寶劍賜給了楚國貴族,楚國貴族死後,就將其作為陪葬品埋入了地下。
雖然越王勾踐劍已出土多年,但是它究竟是如何被流入楚國的,至今仍是歷史上的壹個謎,或許,只有等更多的春秋戰國時的文物出土,才能逐步揭開它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