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北岸村的歷史、文化、自然遺存

北岸村的歷史、文化、自然遺存

北岸村旅遊資源豐富,現有兩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吳氏宗祠、風雨廊橋(又名北溪廊橋);有建於明清時期、民國時期的古民居百余幢(其中規模較大的20幢左右,中等規模的50多幢);村莊背靠來龍山,自東向西的綿溪河(放生河、伏源河)穿村而過;另有百米竹林、攔河大壩和豐富的土特產。 (1) 古民居

北岸村有建於明清時期、民國時期的古民居百余幢(其中規模相對較大的20幢左右,如始建於明代的私塾蘭桂山房、有錢莊院的大夫第;中等規模的50多幢),粉墻青瓦、門罩門坊、磚木石雕等精工細作,反映了古徽州特有的人文思想和審美情趣,堪稱徽派建築的典範。

撒網狀分布在吳氏宗祠後面(北)及周圍,村內巷道眾多,路路相通。

有些建築局部存留文革痕跡,古民居周邊或期間有些新建居民樓房,但總體而言,保持原狀態尚可,是北岸村現有特色和重點旅遊資源之壹。

吳氏宗祠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於明末清初,清道光六年(1862)重修,已有四百余年歷史。坐北朝南,為三進二明堂式。門廳為五鳳樓,望柱頭刻石獅;八字墻須彌座石刻和檐下磚雕,博縫板木雕均十分華美;中進享堂有粗碩宏大的月梁、楹柱。

最令人稱絕的是祠堂內欄板上兩組分別刻有西湖全景和百鹿圖的黟縣青石雕,古樸典雅、洗練精致。寢室右側墻上置放壹座磚雕神龕,為三間殿宇式,雕作細膩,左側墻上嵌有修祠碑記壹方。

位於北岸村南中心位置上,放生河旁,風雨廊橋附近,北靠多處古民居,與之有石板路相通。

保護現狀差,欄板、梁柱、碑文石刻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存在壹定的安全隱患。至今僅為村民簡單的看守保護,並無現代技術保護措施,而且缺少專項保護資金。

(2) 風雨廊橋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歙縣最大的壹座廊橋。建於清中葉,為三洞石拱廊橋,長33米,寬4.7米,高6米,橋上建廊,磚木結構,高約5米。南端門額“鄉賢裏”,北端門額“謙庵舊址”。廊內11間,中間原有佛龕,沿墻置坐凳,東側墻上辟八大方窗,磚砌龜紋,梅花紋等花格,西側辟8個風洞窗,樣式有滿月、花瓶、桂葉、葫蘆等,北端西側置壹敞窗,外裝“美人靠”。

坐落於北岸村綿溪河上,緊靠吳氏宗祠,與村中古民居有石板路相通,同時也是村中綿溪河南北主要交通要道之壹。

景觀特色保持良好,為北岸村現有重點特色旅遊資源之壹。 (1)來龍山

海拔128米,相對高度40米,山體坡度不大,現為桑樹、竹林和灌木叢所掩映,蔥郁蒼翠。

位於北岸村西北,山頂觀景位置較好:壹面可見民居全貌,另壹面可觀田園風光和綿延青山。村中有石板路通至山腳。

基本未開發,局部辟為農田(主要種植桑樹)。

(2) 綿溪河(放生河、華源河)

自東向西流經北岸村,水面寬近30米,水深隨季節降雨量不同而變。

自東向西橫穿北岸村南部,吳氏宗祠位於其旁(北),風雨廊橋坐落其上,徽杭公路,徽杭高速公路橫跨其上,古今三橋對峙河上,頗為壯觀。兩岸有水泥路(至德路、鄉賢路)通往村中。

保護現狀較差,水質汙濁,河底及兩旁堤岸生活垃圾有所減少,部分河道急需疏通整治。

(3) 花山尖

海拔200多米,山體有壹定的坡度,植被覆蓋率較高,生態環境良好。

位於北岸村東南約50米處,可進入性壹般。

基本未開發,局部辟為農田(主要種植茶樹)。

  • 上一篇:刺繡起源於什麽地方有什麽作用地位
  • 下一篇:華晨宇和楊冪蠟像合影,兩人曾經有過哪些合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