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壹個孩子,因為不能適應幼兒園生活,被辭退了三次。
鄰居家的孩子楊洋,四歲生日後被送去幼兒園。孩子哭鬧很正常,但楊洋在幼兒園待了不到半年,父母接到三個勸其離開的電話,換了三個幼兒園,這就不正常了。因為這個,他的父母終於爆發了,在幼兒園鬧事。
事實證明,像今天的許多孩子壹樣,楊洋在家裏也是壹個寶貝,但楊洋的父母遠比其他父母更被寵壞。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自理能力。父母給他們餵食,幫他們穿衣服,這很正常。但是直到楊洋三歲,他的父母仍然不願意讓他們的孩子“照顧自己”。
在被送去幼兒園之前,楊洋基本上過著小王子的生活。只要楊洋提出要求,他的父母就會盡力滿足,買他們想要的任何東西。這位老人更加渴望接觸楊洋。楊洋已經上幼兒園了,還沒有學會穿衣服和拿勺子。
因此,進入幼兒園後,楊洋成了老師們最頭疼的孩子。當其他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楊洋坐在椅子上哭,因為他不能穿上褲子,上廁所也不能喊,所以他經常尿褲子。
即使是因為父母的過分溺愛,楊洋也理所當然地認為,進入幼兒園後,別人會放過他。在幼兒園裏,撓癢癢可以讓其他小朋友不止壹次因為搶玩具的問題而哭,影響了老師照顧其他小朋友。入園不到半年,楊洋因為被勸退,換了三個幼兒園。
然而,楊洋的父母並沒有反映。接到第三幼兒園的電話後,他們憤怒地跑到幼兒園理論。
面對家長的憤怒,老師的話讓家長無言以對。“我是教書育人的幼師,不是給孩子做全職保姆。我習慣了殺害兒童。妳的父母應該反省自己。”對此,有網友表示:“這種家長真的很迷茫!”
1.自理能力
進入幼兒園,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失去了父母的保護。自然沒有人會到處寵孩子。老師要同時照顧這麽多孩子,不可能照顧到所有人。這個時候,孩子需要有自理能力。所以家長入園前要註意。
比如鍛煉孩子自己吃飯、穿衣甚至上廁所。這個時候,很多負責的家長已經開始教孩子認字,或者通過講故事的方式,開導孩子如何與孩子和平相處。這樣,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集體。
2.基本表達能力
因為孩子不會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所以在幼兒園的時候,老師很難察覺到壹些事情中的“困難”和負面情緒,也無法在第壹時間得到老師的幫助。所以在孩子入園前,家長要教壹些表達的詞匯,比如身體不適、肚子痛、悲傷等等。
3.控制情緒的基本能力
懂事的孩子壹般都有控制情緒的能力。這種能力和習慣會伴隨孩子從幼兒園開始的壹生。學會控制情緒,懂得禮貌和分享的孩子,能和朋友相處得更融洽,因為聰明懂事,更受老師喜歡。
撫養和陪伴孩子不僅僅是讓孩子不愁吃穿,家長最應該關註的是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品質。
最基本的是讓孩子學會照顧自己,學會表達自己。當學生不願意和孩子分享玩具時,孩子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這就需要家長多引導,多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