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新派過於依賴沒有實權的光緒皇帝,失敗了。1898 65438+10月29日,康有為上書《統籌折詔》(第六回),要求光緒皇帝進行改革,指出“能變則亡;徹底改變,妳就強大了;稍有改變,還是會死”。康有為的請願書得到了光緒皇帝的肯定。
1898年4月,康有為、梁啟超在北京發起成立保加利亞國民議會。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了“丁明郭是”的上諭,變法正式開始。21年9月,慈禧太後發動政變,歷時***103天,史稱“百日維新”。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希望光緒皇帝提倡向西方學習,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業、工業和商業。
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從壹開始就試圖阻撓變法,準備發動政變。光緒皇帝試圖反抗。9月5日,光緒皇帝給譚嗣同、劉光第、楊瑞、徐琳四人封號,任張靜軍機大臣,加緊變法。05年9月15日,光緒召見楊銳,授予他壹道密詔,要求楊銳與徐琳、譚嗣同、劉光第等人盡快籌商。
9月18日深夜,譚嗣同獨自前往袁世凱寓所,勸說袁領兵入京,殺死頑固派榮祿。袁世凱當面表示“效忠”光緒皇帝,同時要他立即回天津部署,並於20日晚趕回天津通知榮祿,同時計劃鎮壓維新派。
21年9月,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重新“規訓政治”,隨後又抓住了維新派。康有為在政變前壹天離開北京前往上海,在英國人的保護下逃往香港。梁啟超在日本人的掩護下從天津逃到日本。
9月28日,譚嗣同、楊銳、、劉光第、康、等六人被殺,人們稱之為“六君子”。其他參與新政並傾向於改革的改革者和官員,不是被監禁,就是被廢黜或流放。政變後,除史靜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外,其他新政措施全部取消。“戊戌變法”失敗了。
戊戌變法以悲慘的失敗告終,但作為壹次重要的政治變革,它將永遠載入史冊。戊戌六君子影響了壹批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後來者。
擴展數據
戊戌變法失敗的直接原因是:1。首先,老壹代衛道士很強大。當時國家的最高領導權不在光緒皇帝手中,而是在以西方皇太後為首的王公大臣手中。只有幾個改革者,他們沒有實權。西太後起初指示“現在以西學為主為宜”,但當她覺得改革觸及自己的權利和清廷貴族的利益時,就開始遏制和打壓。
2.其次,改良派缺乏正確的理論指導。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證》指責劉欣偽造了西漢所有的中國古代經典,《孔子變法考證》把孔子打扮成“變法立法”的始祖。這兩本書都沒有充分的、令人信服的證據,不用說,守舊派反對,當時的壹些開明人士也不贊成。此外,改革派的壹些激進宣傳也增加了社會阻力。
3.第三,改革派缺乏強有力的組織領導,脫離廣大人民群眾。他們只把希望寄托在皇帝和少數沒有實權的官僚身上,甚至對帝國主義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
4.第四,維新派和光緒皇帝在推行變法時采取的壹些激進措施。戊戌變法之初,光緒皇帝不滿恩師、武官翁同龢的涵養和矛盾,遂回鄉。大量冗員被裁,僅在京城,涉及閑置衙門十余處,近萬人失業,卻沒有安排出路。因為王昭寫信受阻,壹下子罷免六位大臣,太草率,太沈重。
5.第五,政治改革的手段單壹:采用簡單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和“合法”方式。
參考數據
百度百科-戊戌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