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大規模使用白銀是在明清時期了,在此之前人們使用的最多的還是銅錢,因為百姓日常所需的壹切物品,只要不是很貴重的,基本用銅錢就行了,這時是沒有必要使用白銀的。明清以前的朝代,白銀還是屬於貴金屬,產量也有限,壹般只有做生意或者官員及大戶人家才有,才能用得起白銀,主要是白銀的價值比銅錢高多了。當時的情況是兩者之間的比價是極不對等的,壹般情況下規定了壹兩白銀可以兌換1000個銅錢,但是大多數時候都是白銀的價值高些,銅錢的價值低些,畢竟銅礦山相對於銀礦山還是多了很多的,民間使用銅器的情況也比較普遍。
並且白銀在各個時期的價值也是有所波動的,在正常的年景下,我們以壹兩白銀能夠買到的米作為參考,因為大米是必須品任何時候都需要吃,所有它是歷朝歷代的硬通貨,最具有參考價值。明清時期壹兩白銀約可以買1石左右的大米,壹石大米約為59公斤也就是118斤,現在市場上普通白米的價格約2.5元壹斤,那麽古代壹兩白銀約等於現在的295元。
例如唐朝,大體上壹兩銀子能買2500斤大米,按現在壹斤大米2.5元估計,那麽壹兩銀子就是6250元,基本上相當於現在公務人員壹個月的工資。
以後,銀子的比價逐步走低,到了清朝,大體上壹兩銀子按大米折算,相當於現在五百元左右。
至於現在,2021年9月17日白銀報價4.75元壹克,壹兩舊制31.25克,價值150元,可見隨著冶煉技術的進步,銀子的比價在逐漸走低。
唐朝銀錠
唐朝主要貨幣是開元通寶,壹般是銅材料的,與漢朝五銖錢形狀壹樣,也有金質與銀質的,但是金銀質的開元通寶壹般不作流通,而是作為收藏品或者皇家賞賜用,銀錠與銅質開元通寶作為相互輔助的兩種貨幣,在流通中用得多壹點,唐朝的銀錠壹兩差不多等於1000文錢。
貞觀初年的糧食價格是壹鬥米為15錢,到了貞觀中期,壹鬥米降到了2錢,到開元盛世時,壹鬥米的價格是13文錢,唐朝的壹鬥米是12.5斤,換算下來唐朝初期到中期的米價是0.16~1.2錢壹斤,就按最高的價格來算吧,因為唐朝中後期的糧食價格又開始漲,甚至超過了50文錢壹鬥米。
唐朝的開元通寶也有銀質的
宋朝的主要貨幣有銅錢、銀幣、銀錠,甚至還有紙幣,不過用得少,這時白銀開始大量流通,宋朝因為要向北方的遼、金納貢,數額巨大,壹般用白銀納貢,在民間,白銀也開始流通,而且宋代的銀錠重量(相當於貨值)也越來越多,從三兩到五十兩的銀錠都有,正因為幣值的下降,再加上物價的上漲,所以民間才開始流通銀錠,要知道銀錠的面值很大啊,就算是三兩的銀錠也是三千文錢了。
宋朝的壹兩銀子也等於1000文錢,宋朝的壹石等於59.2公斤,宋朝因為連年戰爭,糧食價格都比較高。宋仁宗時期,糧食價格是700文錢壹石,到宋神宗時期,糧食價格漲到了1000文錢壹石,5.9~8.5文錢壹斤米,壹兩銀子可以購買117~169斤糧食,按現在的糧食價格3元/斤計算,宋朝的壹兩銀子價值351~507元人民幣,這應該是壹兩銀子較高的價值了,越往後越貶值。
但畢竟現代人比起明清時代的人時距更遠,對前朝貨幣制度及銀兩的實際購買力的認識更加不足,才會經常出現天價饅頭、天價酒菜,而認真的讀者或觀眾出於對古代經濟情況的好奇應該對“銀兩”的價值有壹個比較清楚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