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審美情趣,漢簡的樸拙,晉書的風韻,唐畫的富麗,宋畫的精細,明清書畫的千姿百態?都爭相輝映,匯集成光彩奪目的綿長畫卷。就類別而論,人物、花鳥、山水、寫實、寫意、院體畫和文人畫?都爭奇鬥艷,各領風騷。就書畫家而論,無論是“黃荃富貴”,還是“徐熙野逸”,無論馬遠、夏圭的“殘山剩水”,還是八大、石濤的“白眼向天”,“搜盡奇峰打草稿”?可謂大師林立,群星璀璨。
在豐富的資源下,中國是世界上藝術走向市場最早的國家之壹,最早在漢代已見雛形,即傭書取資。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書畫市場得到長足的發展。唐宋兩代繼續發展,開始出現了潤書市場,明清達到書畫市場的鼎盛期,許多書畫家更是把藝術與謀生緊密聯系起來。電視節目尋寶報名電話:壹三壹四二零二二零五五
在明代社會,賞字藏畫成為了壹種時尚。“家中無藏字,不是舊人家。”壹幅名家真跡掛壁,家中主人身價倍增。書畫的交易普遍由專職商人經手,市場操作,價格層次清晰,上升趨勢亦較明顯。明人沈德符在《萬歷野獲編》中提到了嘉靖末年各地巨賈“不惜重資收購,名播江南。”明中葉以後,大批職業書畫家湧入市場以賣作品為生,市場首重者為“明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等人。唐寅長期靠賣字畫為生,如他作於弘治四年(1491年)的《劉秀才墓誌》,可知唐寅即使為童年的好友劉嘉作墓誌時,也得到相當的文潤。沈周早已是“名噪寰宇,征求過多而日不暇給”。至文徵明時代的蘇州,經濟生活異常繁榮,社會對書畫作品的需求增大,“四方乞詩文字畫者,踵接於道”。
此外,明大家仇英長期客居在大收藏家項元汴家,應項氏所求而作的《漢宮春曉圖卷》,更是以兩百金的交易價格創下了當時的新高。除了江南地區,京城的書畫市場也相當的興盛,有些書家甚至自己京城開店賣字,書畫作品已在社會上大量普遍地流通了。明朝民眾熱衷於追求名家作品,名家門前購字畫者絡繹不絕。
然而,明代本朝的書法畫作品價位大都偏低。記錄較高的如祝允明、王寵等人的單件作品最多也不過二十兩銀子。嘉興李日華在當時聲名不小,可以稱作名家。他為自己書法作品定過潤格,大致是:寫壹幅扇面取三到五文錢,單條草書每幅五文錢,卷冊字多者二十文錢。除去紙價與墨價的成本外,書家所得實在有限,這也難怪唐寅會慨嘆:“筆硯生涯苦食艱。”
到了清代時書畫市場更加市場化,以“揚州八怪”為代表的畫家群甚至把自己的生計完全寄托在出賣字畫上。1759年的壹天清晨,揚州西方寺前新立的壹塊碑石引起了路人的圍觀,原來是畫家鄭板橋別出心裁地打出了筆榜,公布了自己字畫的收費標準,全文如下:大幅六兩,中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壹兩。扇子、鬥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帳。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也。乾隆己卯,拙公和尚屬書謝客。
可以想象,當年鄭板橋潤格的公布在揚州引起了多大的轟動。鄙夷者有之,贊許者有之,詆毀者有之,但更多的人卻在微微壹笑中接受了書畫市場的這壹悄悄革命。鄭板橋雅極而俗,出此筆榜,將長期籠罩在藝術市場上的酸溜溜的腐臭氣息掃蕩壹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