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弓箭發展史?
弓箭是壹種威力大、射程遠的遠射兵器。弓是拋射兵器中最古老的壹種彈射武器,它由富有彈性的弓臂和柔韌的弓弦構成;箭包括箭頭、箭桿和箭羽。箭頭為銅或鐵制(現代的箭頭多為合金),桿為竹或木質(現代多為純碳或鋁合金),羽為雕,鷹或鵝的羽毛。是軍隊與獵人使用的重要武器之壹。
我國使用弓箭的歷史很長,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有石箭頭出土。1963年,在山西朔縣的峙峪遺址發現的壹批石鏃(zú,指箭頭),年代最為久遠。經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該石箭頭距今28900多年。這說明我國至少在兩萬八千年就已經開始使用弓箭了。
我國目前出土的最早的弓是浙江跨湖橋遺址出土的壹把漆弓,弓殘長121厘米,弓身采用桑木邊材制作,表面塗有生漆。標本被送到北京大學等5個不同的權威機構分別進行碳14和熱釋光年代數據的科學測定,測得結果是距今8000年前。
弓箭作為遠射兵器,在春秋戰國時期應用相當普遍,貴族將門之子從小就學習射箭。“射”作為壹種技藝是公卿大夫必須通曉的“六藝”之壹,不僅在國君會盟、宴會上被視為壹種禮儀,而且在民間風俗中也以它為禮節。哪家生個男孩,門口便掛壹張弓,期待男孩長大後,勇武有力,能弓善射。
漢代時,制作弓箭更加利於實戰,造出許多用於步戰、水戰、騎戰的各種弓箭。有虎賁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強弓等。不僅弓力強勁而且裝飾有銅箍、玉角,十分精致美觀。唐代弓分為長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種。長弓用作步戰,角弓用於騎戰,稍弓和格弓是狩獵用弓和皇朝禁衛軍用弓。
宋代《武經總要》中也有記載弓,同樣也是四種,分別是:黃樺弓,黑漆弓,白樺弓和麻背弓。兩宋時期,軍隊較為重視弓箭,《翠微北征錄》中說,“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壹十有八,而弓為第壹”,由此可見宋代對於弓箭的重視。
明朝特別重視弓的選材與制作,壹把弓所用的材料,往往分別來自許多地方。明代的繪畫中,所看到的均為小稍弓,比如《出警入蹕圖》中所繪小稍弓。可見小稍弓應該是明代主流裝備的弓型。小稍弓的效能更高,箭射出的初速更快,射程也更遠。
到了清代,就是我們常見的長稍清弓。清弓,別稱滿洲弓或滿族弓。其形制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遼金時期女真人使用的長梢筋角反曲弓,是明朝末年女真各部乃至後來清朝八旗兵的制式弓形。
在中國古代朝代頻繁更叠、民族變遷融合的過程中,弓箭所占據的社會歷史地位和歷史文化意義雖然不盡相同,但是卻逐漸形成了以“射”為核心的中國古代射箭多元文化體系,豐富了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