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曠,名曠,字子野,晉國著名音樂家,大約生活時期在公元前572-532年,晉悼公、晉平公執政時期。師曠生而無目,故自稱盲臣,為晉大夫,以“師曠之聰”聞名於後世。師曠音樂知識非常豐富,不僅熟悉琴曲,並善用琴聲表現自然界的音響,描繪飛鳥飛行的優美姿態和鳴叫。聽力超群,有很強的辨音能力。漢代以前的文獻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別敏銳的人。在明清的琴譜中,《陽春》《白雪》《玄默》等曲皆為師曠所作。
傾國傾城佳人曲:李延年
李延年,?至約公元前90年,漢武帝時造詣很高的音樂家,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出身倡家,父母兄弟妹均通音樂,都是以樂舞為職業的藝人。李延年不但善歌習舞,且長於音樂創作,他的作曲水平很高,技法新穎高超,且思維活躍,他利用張騫從西域帶回《摩訶兜勒》編為28首“鼓吹新聲”,用來作為樂府儀仗之樂,是我國歷史文獻上最早明確標有作者姓名及樂曲曲名,並用外來音樂進行加工創作的音樂家。後稱他是奸佞之臣確是無中生有。
七賢絕唱廣陵散:嵇康
嵇康,字叔夜。“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文學家,思想家與音樂家,魏晉玄學的代表人物之壹,善於音律。創作有《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合稱“嵇氏四弄”,與東漢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隋煬帝曾把“九弄”作為科舉取士的條件之壹。其留下的“廣陵絕響”的典故被後世傳為佳話,《廣陵散》更是成為我國十大古琴曲之壹。他的《聲無哀樂論》《與山巨源絕交書》《琴賦》《養生論》等作品亦是千秋相傳的名篇。
五旦七聲初定律:蘇祗婆
蘇祗婆:北周至隋代著名的音樂家,琵琶演奏家。蘇祗婆曾從其父那裏學了西域所用的“五旦”“七調”等七種調式的理論,他把這種理論帶到中原,當時的音樂家鄭譯曾從蘇祗婆學習龜茲琵琶及龜茲樂調理論,創立了八十四調的理論。蘇氏樂調體系奠定了唐代著名的燕樂二十八調的理論基礎,是我國古代音樂發展史上的壹個重要轉折點,對漢民族樂律的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琵琶也因此大盛,成為我國主要的民族樂器。
八音轉調定唐風:萬寶常
萬寶常:隋代音樂家,善彈多種樂器。他的代表作品有《樂譜》。萬寶常最先註意到蘇祗婆七聲之說,在對琵琶的探索中有了突破性的發現。他奉詔制定禮樂,曾以自制"水尺律"為標準調制樂器,並自撰《樂譜》六十四卷,具論"八音旋相為宮之法,改弦移柱之變,為八十四調,壹百四十四律,變化終於壹千八聲"等樂律理論。他所制定的這套宮廷樂器對後世的俗樂產生重大影響,他的樂律理論雖然在隋朝並不受重視,但對唐代定律具有啟迪作用(缺圖)。
盛世霓裳羽衣舞:李隆基
李隆基,唐代音樂家,唐玄宗,他也是我國古代第壹位皇帝音樂家。精通琵琶、橫笛等絲竹樂,尤喜擊羯鼓,稱之為"八音之領袖"。他擅長演奏羯鼓和橫笛,創作改編了《夜半樂》、《小破陣樂》、《霓裳羽衣曲》等。建立了唐代音樂機構教坊、梨園。
歧王宅裏尋常見:李龜年
李龜年:唐代樂師,梨園樂人中的佼佼者。他演奏的吹管樂器篳篥技藝高超,很多詩人都聽過他的演奏,並且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當時李龜年、李彭年、李鶴年兄弟三人都有文藝天賦,李彭年善舞,李龜年、李鶴年則善歌,李龜年還擅吹篳篥,擅奏羯鼓,也長於作曲等。他們創作的《渭川曲》特別受到唐玄宗的賞識。
宋詞獨留自度曲:姜夔
姜夔:宋代音樂家、詞人,別號白石道人,世稱姜白石。代表作品有《揚州慢》、《淒涼犯》《白石道人歌曲》等。他的詞集《白石道人歌曲》中有十七首自度曲,並註有旁譜,琴曲《古怨》中並註明指法,是流傳至今的唯壹完整的宋詞和樂譜合集的寶貴資料。正是由於他保存了17首樂譜,因而在音樂史上地位重大。
首創十二平均律:朱載堉
朱載堉:明代樂律學家、歷數學家。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朱載堉是中國樂律學史上的集大成者。著有《樂律全書》、《律呂正論》、《律呂質疑辨惑》等書。《樂律全書》總結了前人的樂律理論,並加以發展,首創了“新法密率”的樂律理論,即“十二平均律”。
附:其他著名音樂家
除了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留下重墨的上述十位音樂家外,中國古代還有壹些沒有提到的知名音樂家,他們或多或少對中國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由於知道涉及面的關系不能壹壹列舉,在此,以附錄形式介紹孔子、蔡琰等等。(圖為念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