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博物館收藏的四件金葉子也被稱為“金箔”。筆者在整理檔案時,發現它與朱鵬提到的宋代黃金貨幣之壹的金葉子非常相似,於是向中國財稅博物館金銀貨幣研究專家李曉萍請教,得到了她的肯定,並推薦閱讀她的新書《金銀的流動——中國古代金銀貨幣收藏》中關於金葉子的專門介紹。筆者還通過中國錢幣學會了解到,《中國錢幣文集第四輯》收錄了塗先生的《新考南宋》壹文。對上述著作和文章進行研究後,經過多次考證,發現溫州閣中的“金箔”是極其珍貴的“金葉子”。它的發現有助於研究溫州經濟和南宋貨幣,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金葉子完整,高101.5mm,寬75mm,幾層展開疊加厚度0.7mm,重37.9g..將正面向後邊緣折疊。正面右半部及四角有宋體題字“巴北街Xi”,正中央有“韓世洛很金”壹字,左半部及右角有“巴北街Xi”兩印。背面無字,但有“巴北街Xi”和“韓四郎很金”的印痕。很明顯,金葉字是先從右側折疊到左側,然後在右側打孔印刷。
金葉子二號高65,438+002毫米,寬47毫米,厚度不等,重65,438+08.9克..折幾層然後向後面折三次。背面有四個相鄰的字“巴北街Xi”,另壹角有割傷的痕跡。
金葉子的第壹個殘跡被揉皺成壹個不規則的長條,高100mm,寬32 mm,粗細不壹,重12.2g,在表面上隱約可以看到三個地方,“巴北街Xi”
第二件金葉子不規則,高98 mm,寬39 mm,厚薄不壹,重10.8g..表面上沒有文字。
在宋代,金葉子有三個名字:壹個是金箔,即金箔。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金箔的國家之壹,商代就出現了“覆金殼”的金箔。南宋沿襲“貼金”名稱,開始有“金葉子”的貨幣內涵;第二種是金紙。吳《夢》卷十三《浦西》記載,南宋都城臨安李博士橋有壹家“王嘉金紙店”;第三個是葉子金。“葉”和“頁”是指書中的壹頁。根據文獻和出土實物,北方金葉子的形制可能為葉狀,而南方多為頁狀。溫州的四件都是頁狀的。
金葉子的四件作品中,有三件有人物。“巴北街Xi”是當時金銀領(卡)幣上的常用字,指的是制造金葉子的金銀店所在地。據《嘿?《臨安誌》記載,巴陂位於秀逸坊附近,西湖以東,烏山以北。“十金”是對金葉成色的鑒定,表示含金量。“韓四郎”應該是協助政府管理商業活動的“行人”之壹。他姓韓,他會鑒定的品質。據乃德翁的《京城紀聲》和南宋穆的《孟良錄》記載,當時都城臨安有數百家金銀店,韓氏家族就是其中之壹。因此,這四件金葉子應該是在杭州制造,然後帶到溫州的。
金葉子的出現是南宋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銅幣“錢荒”頻發,客觀上需要壹種大面值、便於攜帶和分割的貨幣,以彌補金銀領(卡)的缺陷,金葉子應運而生。溫州出土的完整金葉子重近40克,相當於壹兩黃金,可兌換3.5萬枚銅錢,面值較大。同時,金葉子質地柔軟,便於攜帶,易於切割和分割。金葉子上有剪痕,是拆分交易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