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東西叫做「題跋」,其內容與形式及位置要與作品密切配合。書、畫,題跋、印章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增益,使之成為統壹的整體,是中國書畫史上壹種很有意思的現象。
壹種題跋是書家的互捧,典型的宋三家蘇黃米,他們都私下關系不錯,蘇東坡寫壹《寒食帖》,黃庭堅在旁邊寫壹觀後感,說寫得不錯,文采風揚。米芾寫壹《苕溪詩帖》,黃庭堅在旁邊大贊牛逼啊牛逼超常發揮,黃庭堅寫壹作品,米芾也在旁禮尚往來捧壹下。這樣子作品的藝術價值也翻了壹番,都是名家,相映成趣。幾人抱成壹團力量就強大了,如黃庭堅,是以詩出名的,字壹般般,若自己單幹,在宋這種遍是牛人的時代就湮沒了,因為在蘇米作品旁邊看到他的字,覺得風格強烈,黃就被後人發掘出來了。
後世的書家也是這麽回事,在那時代,字寫得好的人太多了,在壹流層面有壹萬人,水平都差不多,真正流傳後世就壹人,為什麽呢?埋頭苦練是不行的,像米芾,他的行書技術在歷史數壹數二了,皇上點的書畫博士,他喜歡利用職務之便收名帖名畫題個跋,他喜歡二王,所以後世二王的作品,經常會看到他的影子。
二是藏書跋,有種到此壹遊的味道,有大財主特有錢,想在歷史留個名,怎麽辦?壹個法子就是巨資收名書名畫,用發抖的手在上面歪歪扭扭寫上自己的名字,有自知之明的,會送給名家高官題,不錯的政治賄賂,有的會在月圓之夜邀壹群有文化的朋友,賞花吟詩喝酒後,把作品擺出來在上面寫某年某月某某某某人***賞。方寸之間的爭奪激烈到白熱化,有人把作品弄過來壹看,沒地方可題了,瞧壹名氣弱沒水平的,刷壹層漿糊用紙壹蓋繼續。
歷史上最大的藏家是皇帝,內府藏的東西,不計其數,有名的「淳化閣」「三希堂」等,皇帝對某位文臣的肯定,就說我這有壹羲之的帖,幫朕題個跋唄,這對大臣來說是件祖墳冒青煙的大恩賜,吃素焚香三日沐浴更衣,畢恭畢敬用最工整的小楷最端正的文詞把這跋寫了,這種題跋水平最高,都是當時數壹數二的儒臣。
但後來就出了二逼皇帝弘歷,他最愛的是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他這輩子看過這帖三十多次,每看壹次就寫個幾百字的讀後感,快雪帖總***28字,乾隆在上面寫了上萬字的感想,馮版蘭亭,他的字是最紮眼的。
印章有時候在畫中可以做到平衡畫面甚至增彩的作用,但也有的時候會割裂畫面或者搶了畫眼。本質在於章法,更本質在於人。壹位老師將其中的收藏印和收藏者的題跋都祛除掉,只留趙孟頫的題跋,謂之潔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