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還很難最終確認磨鏡藥的成分。古人所說的“宣西”,也就是鉛粉,可能就是拋光鏡子的材料。因為鉛粉在空氣中容易氧化,使用壹段時間後會影響照明的效果,所以宋代以後就有了磨鏡器。
================
宋元以後出現了“磨鏡業”,出現了磨鏡醫學理論。明朝馮在《快隨記》中說:“銅鏡鑄好以後,開:藥,好錫壹元六角,好汞壹元。先放錫,再放水銀,拿起來,壹分六分錢加好明礬,細細研究,細細聆聽。要水銀古,用明礬水銀等分,加新錫燒成豆腐渣,在鏡子上塗壹點,燒。如果要畫古墨,開面後加水銀,用肥皂明礬水浸泡壹天,撈起。顏色需要在美天制作。著色後,濕地壹月移外,故色如秦漢,白汁不能落。”
所以控制汞古和墨古的關鍵是溫度。白水銀古鏡需要“燒”成白色二氧化錫,黑墨古鏡不需要燒成黑色壹氧化錫。元代陶說:“制造假古青銅器的方法,是將水銀與錫粉混合,即今天的鏡磨藥。”
科學揭開不銹鋼的神秘面紗
對“宣西”是什麽的理解很不壹致。有的作品說鉛粉,有的說水銀,有的說鉛粉和銀的混合物,有的說水銀和錫的混合物。李懷通說,這種說法沒有說服力,因為鉛和錫的硬度大於銅,古人不可能把鉛變成粉末。在宣西表面處理的基礎上,在鏡面上使用水銀作為反光材料。現存的漢、地銅鏡證明反光水銀層已全部脫落,而宣璽的表面處理依然如故,說明宣璽如水銀並未混在壹起。
為了搞清楚“玄西”到底是什麽,李懷通查閱了大量資料,直到幾個月前他找到了百科全書,才徹底明白了困擾他十年的疑惑。原來古人所說的“宣錫”,在現代冶金中叫做“灰錫”。
仔細研究每壹面銅鏡。
現代錫冶金學證明,錫有三種同素異形體:灰錫(α_Sn)、白錫(β_Sn)和脆錫(γ_Sn)。三種同素異形體在不同溫度下具有不同的特征。彭榮秋的《錫合金》曾描述,人們通常看到的是白錫,穩定在13.2度到161度之間。低於13.2度就開始變成灰錫,但是速度很慢。當氣溫低於零下30度時,轉變速度達到最大。灰色錫首先出現在白色錫的表面,表現為分散的小斑點。隨著溫度的降低,斑點逐漸擴大並覆蓋整個表面,然後整個錫碎成粉末。這種現象被稱為“錫瘟疫”。
李懷通說,古代用玄錫對銅鏡進行表面處理的全過程,是讓白錫在13.2度以下的低溫環鏡中遭受“錫災”,變成粉末狀的灰錫,然後用浸在這種粉末狀灰錫中的白氈摩擦銅鏡,使鏡鏡背面均勻覆蓋灰錫,灰錫能自然氧化形成氧化錫或二氧化錫結晶膜。這種膜,無論是壹氧化錫還是二氧化錫,都是酸性的,惰性的,即很難與酸堿反應,所以具有良好的防腐蝕性能。這才是漢代銅鏡歷經千年不生銹的真正原因。
為什麽同壹個銅鏡可以分為墨色(黑漆古)和銀色(水銀古)?李懷通說,用現代冶金學來解釋並不困難:古代制鏡確實很“神秘”,所以銅鏡表面形成的錫應該是自然形成壹氧化錫或二氧化錫膜。現代化學告訴我們,壹氧化錫是黑色立方晶體,二氧化錫是白色四方晶體。前者在被空氣加熱時容易被氧化成後者。二氧化錫也可以通過在空氣中加熱山錫來制備。這裏要特別註意的是,壹氧化錫和二氧化錫雖然只有壹字之差,但它們的色相是黑白的,是完全相反的。前者是黑晶,後者是白晶,這應該是銅鏡黑漆古和水銀古相形成的內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