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年輕時立誌向李學習,研究漢碑30余年。為了到河北、山東參觀漢碑,他傾家蕩產,家裏保存了四櫃拓片。孔在鄭家口的《公函之歌》中說:“漢碑為孤谷口人,渡河尋真,石亭攜枕眠於凍雨,神仙剔髓嘆”,正是鄭智對碑情的寫照。鄭智擅長隸書、草書和篆刻。他最初師從宋玨,後來轉而研究漢碑,主要研究和,尤其是後者。書中人物大小相似,但粗細疏密不壹,色彩鮮艷,有規律,既保持了曹全碑的特色,又有典雅奇特的新意,被世人稱為“曹麗”。在隸書的標準筆法中,加上有個性的輕重之筆,或者用幹筆,字不平淡。與更早的王世民相比,鄭智的隸書略接近漢人,充滿古意。這些都為隸書開創了新的道路,成為繼幹嘉之後碑派所追求的書法境界,影響巨大。後人把他和寫“六書半”的鄭板橋並稱為“二正”。包的《郭超書品》將其與隸書並列為“壹”字,後稱之為清代第壹隸書。鄭智以草書的形式書寫曹全碑,其書法嫵媚飄逸,開創了清代書法提倡碑學的先河。鄭智是清初最重要的書法家,他參與了訪碑活動,並努力向漢碑學習。他的隸書受到當時知名學者的追捧。他倡導漢北之學,對後來漢北的復興起了重要作用。他聲稱:“寫字最難,筆筒在手。以弩控之,不勤則敗。”其隸書飄逸空靈,生動優美。他的傳世著作主要有楊茂元的《附馬軸》、《路通新月詩軸》、《歡喜少詞軸》、《靈寶歌謠》等。梁毅《論書棒》說:“鄭翼八分書學漢人,偶參草法,壹時名手。”錢泳《鹿苑叢話》說:“始學漢碑,後從朱朱安(義尊)輩起論,之學復興。"
清代金石學的興起,結束了金石學統治近千年的局面,為孱弱的書法界註入了新的活力,開啟了書法史的新篇章,進入了以篆書為主流書法風格的時代。清代三百年的隸書創作是繼漢代之後的又壹高峰,以鄭智、金農、鄧、易炳壽為代表。鄭智廣泛研究漢碑,曹全碑是他的基本體例和風格。在此基礎上,他又融合了草書、夏城北等漢碑的壹些特點。晚年形成了壹種離家出走,朝氣蓬勃的隸書藝術風格。隨著異軍突起,他豎起了碑學復興的第壹面旗幟,這是清代三百年來隸書創作的第壹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