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仿制的器物多麽逼真,多麽精美,不真就是不真。不真,器物就連枚古箭頭的價值都比不上;再說精,精有兩方面的含義。壹個是器型的品相是否完整,壹個是器物打制得用心程度有多高;稀,收的是這件器物有多麽珍貴稀少。物以稀為貴嘛。最後是美。沒有兩層含義,壹個是器型本身美不美,壹個是古兵本身的鍛造紋美不美。新玩家入門,可以從這四條來判斷妳看上的器物值不值得入手。下面我用自己的兩件藏品來說明“真精稀美”怎麽取舍。
樸刀型器
全長51.6cm,重298克,平磨未開刃,正圓形鐵箍,直徑20mm,厚0.5mm,刀背最厚9.3mm,刀尖最厚1.17mm,根部寬19.2mm,,刀莖為四棱錐,長89mm,最厚處每邊長7.8mm,重心位於刀箍外142mm。
樸刀型器,因為他不是真正上場砍人用的。這應該是壹把陳列用的器物,而且是長柄器。首先它的鐵箍是正圓形的。我們都知道實用的刀具揮砍得時候是需要使用者正刀筋的。正圓形橫截面的把柄對於正刀筋非常地不利。刀也好劍也好,只要需要砍東西,那就要麽是扁桿。比如壹部分中式劍和清代腰刀,或者薙刀,要麽是有棱有角的矩形或者多邊形截面。這把刀鐵箍是圓筒,那桿子就必然也是圓桿。而且這把刀的刀莖太細了,鐵箍也太細了。這樣的設計是吃不住揮砍得力量的。其刀頭誇張了折背的弧度,它的銹跡不深,浮銹下沒有出現致密的藍黑色氧化層,刀的橫截面是普通的平磨,截面呈等腰三角形。這幾個特征說明這把樸刀型器的制造時間距現在非常地近,至多到民國,恐怕到不了清末。
殘柄四面漢劍
全重429克,長63.4cm,刃長59cm,最寬處3.42cm,最厚處8.175mm,刀尖厚2mm。重心距離刀柄23cm,預計實際重心在18~20之間。距離劍尖10cm處有收腰。 雖已銹蝕鐵性仍在。
這兩把刀,從品相上來說,民國的這把絕對勝於漢劍。從稀有角度來說,這把殘劍就相當於漢代的千元機,而這把民國的刀相當於現代的西門子手機,不太常見。這樣說來這把刀應該比漢劍值得收?不。雖然這兩個都是真貨,壹個相對少見,壹個相對常見,但是從“精”和“美”的角度,這把殘柄的漢劍遠遠強過這把民國刀。原因就在於打造的用心程度。
即使是普及型防身的短漢劍,它的鍛造仍然是十分精致的。這把漢劍過了兩千年,雖然銹跡斑斑,直度仍然保持的很好,拿起劍的頭尾任意壹端端平,另壹端毫無下垂彎曲,用手拍打劍面,鐵銹不落,振顫非常地小。再看這把樸刀,厚度比漢劍厚,長度比漢劍短,品相也比漢劍完整,可我能夠徒手校直這把民國的刀,都不用借助臺鉗就能掰。我沒有打磨這兩把刀。如果請人打磨,漢劍的鍛造紋也壹定比這把民國的刀要精美。所以如果有機會收刀條,收漢代的,不要收民國和晚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