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古玉者,其文情詩心,皆承於玉,其雅趣亦從中而來。
齊家文化時期石環 帶堿皮子
常言道古玉通靈,在中國古代,玉,是文人生命中難以割舍的羈絆。古人雲“君子無故,玉不去身”,故此可知玉乃古代文士壹生相依之物,是書房案頭朝夕相對之器。
商代玉鸮
此外,“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之方也;不撓不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是故君子之審美造詣,性情滋養,胸襟高標,玉的影響真可謂舉足輕重。
在古人看來與玉為友,是壹生的追求。在他們的壹生之中,有多少不為外人道之樂事趣聞,都蘊藏在身側那靜默的玉石之中。文士擇玉,是“移情於物,意溢於境”的審美取舍,玩玉,則是以“我”之審美與外因權衡後的結果。那麽我們今天就來談壹下玩古玉的人關心的壹個古玉現象——沁。
石家河文化 玉鳥
透閃石、陽起石是古玉中最常見的玉材,在高古玉器中它們則更是占據了絕大部分。從科學方面來看,透閃石、陽起石均屬於矽酸鹽礦物,它們的屬性決定它們被長期埋藏於地下會發生風化。這裏的風化作用是指玉在地上或地下,因風化、老化而造成玉器表面或者內部改變的壹切作用和過程,這包括物理作用、化學作用以及生物作用,這次作用常會改變玉料或者玉器的物理化學性質。在古玉器領域,常用顏色變化這壹顯著特征來表征風化作用的結果,如白化、黑化、紅化、褐化、黃化、綠化、藍化等。
龍山文化 鈣化的玉璇璣
這種自然風化在古玉器收藏界也俗稱“沁”或“受沁”,關於古玉沁色清代晚期至民國的文獻中已有多種關於各種沁性狀及成因的考證與猜想,列舉如下:
清·陳性在《玉紀》中寫道:“所謂沁者,凡玉入土年久,則地中水銀沁入玉裏,相鄰之松香、石灰以及各物有色者,皆隨之浸淫於中。……有受石灰沁者,其色紅(色如碧桃),名曰孩兒面(復原時酷似碧霞璽寶石)。”
清·徐壽基在《玉譜類編》中寫道:“玉在土中與物相附久即沁。入其黃者為黃土沁、松香沁;白者為石灰沁;青者為青土沁、銅青沁;綠者為銅綠沁;黑者為水銀沁。”
商代 鳳形璜 已鈣化
清·唐榮祚在《玉說》中寫道:“玉在土中年久,本質松朽,他物浸染,是名曰沁。……有石灰沁者,其色紅,盤出後,色似碧桃花,名曰孩兒面。”
民國初年蔡可權在《辨玉小識》中寫道:“石灰沁。初出土時,玉色似石灰而微黃或微黑,雖未經摩挲,亦必內含精采。間有朱砂斑,隱於其內。非迎不諦視,未易驟辨,壹經摩挲,其最初進步即漸現極淡紅色,久之,幾若玫瑰紫。是殆沁入石灰時,雜有朱砂等質,乃獲如此。茍無他質而純沁石灰,則摩挲日久必成通俗所謂象牙黃,若色再加深,即俗所謂雞油黃。……余竊以為,雞骨白極不易觀。蓋古玉在土,受石灰沁,時歷千年,形如朽骨,然後乃成所謂雞骨白。”
良渚文化 已經達到象牙白的玉琮
以上文獻均明確指出了沁的定義,並指出石灰與玉附就會形成白色沁,也能形成紅色沁。不過還有壹種現象就是出土的石灰沁玉器經盤玩後呈現的紅或紫色,這些兩種顏色的出現或與石灰中雜入的朱砂等有色物質相關。
至於白色沁的成因,除了清人“石灰沁說”外,民國時期學人又提出了兩種觀點:壹為“玉質本體說”,即,玉的本體會在風化過程中化分出石灰,進而在玉器表面形成鈣化,所以玉質本體說認為玉器的鈣化是玉器本體含有石灰所致。另壹種是根據良渚文化中火燒使玉變白的原理而提出的“地火說”,該觀點認為土地中沒有天然的石灰,而有自然之地火(即地熱)。凡玉經火,其色即變為白,形同石灰,猶之石見火,黑色赤者亦變為白,而白者乃更白,其俗名曰石灰沁也。
石峁遺址出土的已經雞骨白化的玉器
當然除過真的石灰沁還有偽石灰沁。偽石灰沁是將玉件用火燒之,則其色灰如雞骨。然以偽石灰古,其玉上必有火劫紋,真者無之。
帶有朱砂的已經鈣化的玉器
以上分析可見,古玉器上面的石灰沁、紅沁、紫沁都是多種因素交織造成,並非壹朝壹夕就能夠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