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1三葉蟲化石
宏觀化石:壹般來說,不用顯微鏡就可以用肉眼觀察和研究的化石,如腕足類、三葉蟲(圖1.1)、頭足類、昆蟲、脊椎動物和植物。
微體化石:指需要用顯微鏡研究的微小化石。包括有孔蟲、介形蟲、牙形刺、輪藻、孢粉(圖1.2)等。微體化石微小而眾多,可以大量收集。
圖1.2孢粉化石,大小為1,2為40μm,3為70μm,4為50μm..
納米化石:指需要在電子顯微鏡下研究的微型化石的總稱。目前對其尺寸範圍還沒有共識,壹般認為限制在10μm以下..如細菌和藍細菌。
固體化石:指生物遺骸(或其中的壹部分)被埋藏並通過化石化保存下來的化石(圖1.3)。
圖1.3萊陽王群林家莊組鸚嘴龍化石。
圖1.4壓鑄化石
壓鑄化石:保存在巖層中的生物遺骸的印模或模型。壓鑄化石是壹種常見的化石保存類型,對於研究沒有堅硬軀體或外殼容易被侵蝕的生物的內部和外殼結構非常重要(圖1.4,圖1.5)。
印痕化石:生物在松軟細膩的沈積物表面留下的印痕,如動物行走、爬行時留下的腳印、足跡、遷徙等,以及植物葉片、鳥類羽毛掉落形成的印痕。
圖1.5壓鑄化石
印痕化石:生物硬件在圍巖和內部填充物表面留下印痕,包括外模和內模。外模保留在化石圍巖上的生物遺跡的外觀特征和表面紋飾痕跡。外模只能反映生物遺骸的外觀和裝飾特征,其凹凸情況與原件相反。內部模型是保留在內核表面或巖石上的生物遺骸內部形態特征的印記。它們大多數是腕足類、腹足類、雙殼類和髓的內模,如蘆葦和新磷蝦。它的凹凸情況和原來相反。
核化石:生物結構形成的空間或生物硬件溶解形成的空間,被沈積物填充並固結形成與原生物大小和形狀相似的實體。包括內芯和外芯。內核在生物硬件的空腔內填充沈積物並固結形成與原空腔形狀和大小相同的實體,其表面為內部模型。外芯是埋藏的五金件溶解後在沈積物中留下的空間,這個空間被填充形成與原五金件形狀和大小相同的固體,其表面特征與原五金件相同,其外觀特征由外模到外芯反向印刷形成。外芯和內芯都是實心的,沒有硬件的內部結構。
黴菌化石:當生物被埋藏在沈積物中時,在外模和內核已經形成後,外殼完全溶解並被另壹種礦物填充,這種礦物稱為黴菌化石。
圖1.6諸城黃龍溝恐龍足跡化石
遺跡化石:指地質歷史時期生物活動在地表或基質內部產生的各種活動記錄形成的化石,包括腳印(圖1.6)、痕跡、隱洞、鉆孔以及動物糞便、卵、植物根系等形成的化石。由於遺跡化石是生命體留下的痕跡,對於巖相古生態的分析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圖1.7,圖1.8)。
圖1.7已知非海相遺跡化石的環境分布(根據楊士普等,2004)
圖1.8按不同生態習性分類的遺跡化石
化學化石:是地質歷史上生物有機質的軟質部分被破壞後,留在地層中的有機成分形成的壹種特殊化石,其中壹部分可以形成重要的礦產資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
除了以上幾種,還有壹種叫“活化石”,不是指保存在巖層中的化石,而是活著的生物物種。這類物種曾在某個地質時期繁盛壹時,種類繁多,分布廣泛,並已形成壹個重要的化石類別。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這個物種慢慢進化,但變化不大,在壹些地區仍有殘留。這種殘存的生物物種被稱為“活化石”,例如銀杏類(圖1.9)在中生代曾壹度繁盛,在白堊紀末衰落。中國在第四紀冰期只剩下壹種銀杏,達爾文稱之為“活化石”。其他,如皺褶鯊魚(圖1.10)、舌形貝類、寬邁魚、水杉等。,也都是典型的“活化石”。
圖1.9活化石(銀杏)
圖1.10活化石(皺褶鯊魚)
地質作用極其復雜,各種地質現象也是五花八門,千奇百怪。在沈積作用、成巖作用、巖漿作用、構造作用或其他與生物作用無關的機械化學作用的影響下,各種形態的巖石礦物物體或結構往往與某些化石非常相似,如龜甲石、金字塔、枝角石、石灰華等,因為它們與生物作用無關,沒有生物結構,所以它們不是化石,而是相似化石。在第四紀地層中,常有圓形結核,看起來像恐龍蛋,實際上是“假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