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發現的琥珀化石產於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崗山谷。地質學家對礦區的火山灰進行了測定,發現這裏的琥珀形成於約9900萬年前,屬於晚白堊世最早期,因此被認為是人類得以壹窺真實白堊紀世界的唯壹窗口。2016年,邢立達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世界首個古鳥類和恐龍包裹體,引起國內外媒體轟動。此後,邢立達團隊取得了壹系列重要發現,如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的記錄。
鳥類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脊椎動物之壹,約有10500種。在近654.38+0.5億年的漫長進化歷史中,* * *經歷了白堊紀和新生代兩次輻射進化,其中白堊紀是鳥類進化的重要階段,記錄了鳥類是如何從恐龍進化而來的。“湖港流域鳥類的琥珀包裹體比較豐富,對我們了解鳥類的進化非常有幫助。”路易斯·查普教授說。
琥珀色鳥類羽毛特寫
這次科學家發現的包裹在古鳥類體內的琥珀非常小,長約3.5厘米,重5.5克。顯微CT為這樣壹個小小的標本提供了壹個詳細而立體的解剖結構,這在傳統的古鳥類化石中是很難實現的。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白明說,這個標本的骨骼保存完好,重建的腳栩栩如生。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邢利達團隊最終無損地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態。他說:“重建的數據顯示,這次公布的標本是壹種非常特殊的古鳥類的腿,它非凡的骨骼形態被記錄了下來。”
琥珀鳥的腳特寫,展示了極長的第三個腳趾。
這種標本的形態特征,如跖骨滑車II最寬,跖骨滑車IV變窄為單壹髁狀突,都是反鳥中常見的,許多特征的分支分析也表明這種標本屬於反鳥。這個標本最特別的地方是,每個腳趾骨的長度都很特別。第三趾最長,約9.8 mm,比跗跖骨長20%,而第壹趾和第二趾非常接近,前者是後者長度的86%,第二趾是第三趾的59%。這些比例不同於任何其他中生代鳥類,甚至現代鳥類。而且由於近跗骨與脛骨、遠跗骨與跖骨完全融合,這個標本屬於亞成年到成年個體。
根據上述特征,古生物學家把這個標本鑒定為壹個新屬和新種,這個屬叫做琥珀鳥,意思是琥珀中的鳥,名叫陳光琥珀鳥。據悉,這是科學界首次以琥珀命名壹個新的鳥類物種。
標本的主人,騰沖琥珀閣博物館館長陳光先生回憶道,“2016年,我在琥珀礦區附近的時候,礦工們給我看了這個標本。當時我覺得這個小動物的腳趾太長了,不像是鳥,而類似於當地常見蜥蜴的腳趾。邢立達博士與我密切合作,研究了我發現的完整的雛鳥琥珀。當他看到這個新標本時,他非常驚訝。那絕對是鳥腳,而且是特別奇怪的標本!”
陳光,騰沖琥珀閣博物館館長
由於琥珀特殊的保存條件,琥珀鳥的軟組織也保存完好。在顯微鏡下,學者們觀察到它的角質鱗片狀羽毛稀疏地分布在指骨的背表面,左翼尖部有羽毛區,包括初級飛羽和暴露在琥珀表面的次級飛羽。
“古生物學家描述的胡崗山谷的古鳥都是幼鳥,琥珀鳥是當地發現的第壹只亞成體或成體古鳥。”鄒靜梅說,“琥珀鳥的鑒定特征是第三趾的顯著延伸,這是任何中生代鳥類都沒有觀察到的。再加上它巨大彎曲的爪子和相當長的第壹個腳趾,這強烈表明這是樹棲動物的壹個適應性特征。”
當被問及琥珀鳥可能的習性時,邢立達說:琥珀鳥體型嬌小,體長比麻雀小很多,從其保存下來的腿長約3cm來判斷。在沒有同類現存鳥類比較的情況下,琥珀鳥伸出的第三趾的功能很難確定。增強的抓腳能力可能是對樹棲生活更好的適應,但如果再加上可用於感知的角質鱗片狀羽毛,也可能與捕食的特化有關。比如馬達加斯加指猴子,猴子的手指和無名指都很細長,常用來敲樹,定位飛蛾,挖出來吞掉。琥珀鳥的角質鱗片狀羽毛在第三趾上最長最強,可能增加了長趾作為蛾類探測器,采取了類似猴子的取食策略。
這種特殊的小型古鳥生活在當時緬甸北部潮濕的熱帶環境中。不幸的是,它被包裹在柏樹或楤木的松柏樹脂中,這些樹脂在漫長的地質時代形成了琥珀,並壹直保存至今。包裹在其中的琥珀就像壹個時間膠囊,向今天的人們生動地展示了其獨特的腳趾形狀,進壹步闡明了白堊紀反鳥類的輻射進化,揭示了鳥類曾經使用但後來放棄的壹些可能的捕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