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桿秤,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小到幾兩幾錢,大到幾十甚至是上百斤,壹根小小的木桿,幾個圓秤砣,就可以精準地計量出各種物品的重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壹樁樁交易就在這個秤砣與秤桿的此起彼伏間產生的,堪稱?神奇?。因此,制秤工號稱?百工之首?,在過去的年代裏,可算得上?金飯碗?。
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電子秤被推廣,漸漸普及。桿秤制作這種錙銖必較、毫厘必究的純手工精細活,在先進、便捷的度量工具層出不窮中逐漸沒落。可即便如此,但如今在壹些老街小鎮上,還有壹些制秤人的存在,他們依舊就守著這個傳統的老行當,成為最後的手工桿秤制作人。
桿秤制作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技藝。根據民間傳說,木桿秤是魯班發明的,根據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壹斤。後來,隨著秦始皇統壹六國之後,添加了?福祿壽?三星,正好是十六星,改壹斤為16兩,並頒布了統壹度量衡的詔書。直到20世紀50年代,國家才實行度量衡單位改革,把秤制統壹改為10兩壹斤。
作為中國獨立發明的傳統衡器,其實桿秤並不比電子秤?科學?性差,它在中國應用了數千年,其社會價值可以說是無所不在、難以用任何語言能夠描述得清楚的。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由於桿秤攜帶方便,大部分山裏的農戶也會為了防止買賣被騙而壹直都將桿秤攜帶在身上。這證明了桿秤還是存在其應用價值。從壹定的意義上說還是要保留著原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的衡量工具。
桿秤比起電子秤更具人情味,買賣中,賣家滿臉笑容喊壹聲:?您看,秤高高的。?其實對於買家來說,當他看到 高高翹起的秤桿時,心裏也覺得確實買了很大的實惠。用桿秤做生意也是反映了我國文化的獨特之處,中國人講究的是壹定原則下的往來人情,於是在生意場上也不為那硬邦邦的金錢來往,更像是壹次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
所以,我還是認為傳統老秤是有必要保留和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