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簡歷1906 19年3月3日出生於山東省萊蕪市吳花園村,病逝於北京。吳伯簫受家庭影響,天賦異稟,十四歲就考入曲阜師範大學。1924畢業後擔任孔子第七十七代孫孔德成。
吳伯簫雕像
我們的英語老師。
這壹段的編輯使吳伯簫同誌奉獻了壹生,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利用業余時間勤奮寫作,用精湛的散文作品豐富了中國的文學寶庫。他自己也曾說過:“我只是文學戰線上的民兵,兼職寫作,全職留守。”事實正是如此。他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寫了大量充滿革命激情的散文,翻譯了海涅的詩《波羅的海》,成為當代中國成就卓著、影響巨大的散文作家。正如他的戰友、文藝工作者張誌敏同誌所說:“他的文章樸實而富有韻味。他把豐富的感情揉進簡單的文字裏,從不使用華麗的辭藻,從不添加壹點不必要的裝飾。簡單的語言,優雅的敘述,就像壹個穿著土布衣服和鞋子的村姑。她的臉上沒有化妝,但那種自然的美麗和健康比華麗更美麗。在幾十年的革命征程中,吳伯簫始終保持著黨的優良傳統,忠誠於黨的事業,對人民懷有淳樸深厚的感情。無論革命順利還是受挫,無論個人開心還是苦惱,都是樂觀向上,充滿信心的。十年動亂期間,他被批鬥,被發配到工廠,黨費沒地方交。於是他給自己做了壹個紅布口袋,每個月按時把黨費放進去,把自己的入黨報告寫在壹個小本子上。吳伯簫和他的散文壹樣,有著崇高的思想境界。他身居高位,不謀私利。他在北京工作多年,壹直生活在畫中。他和普通人壹樣,經常擠公交上下班。他生性誠實坦率,對人真誠,從不計較個人恩怨。臨終時,他對子女說:“我不想在我死後給人民帶來任何麻煩。我不想通知親戚朋友,也不想舉行什麽儀式。希望把骨灰撒在家鄉的泰山上。“吳伯簫同誌作為壹位具有高尚情操和正直品格的文化名人,給我們留下了永恒的紀念和珍貴的回憶。
這壹段的編者介紹了他在《羽毛書》、《黑紅點》、《北極星》、《忘記歲月》和《吳伯簫散文集》中的作品。散文如《南泥灣》《血壇》《紡車》《菜園筆記》《我沒見過長城》等。被作為範文收入中學語文課本,而《藻》被收入小學語文課本,其數量在同代作家中首屈壹指。這些作品以真摯深刻的感情、樸實感人的描寫、嚴謹細致的結構、優美脫俗的語言贏得了廣大師生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