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壹個像這樣走出農村的歌手,如今通過20多年的努力,搖身壹變成為演員、收藏家、投資人、企業家、主播等多種角色,身兼多個頭銜,從之前的負債累累到資產上億。
有人說他靠運氣,但我覺得更多的是靠骨子裏的努力。
林依輪,原名方林,在河北農村長大。由於他的父母從事文學和藝術工作,林依輪在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藝術表演的天賦。
15歲時,林依輪進入當地藝術團,到基層演出。由於條件惡劣和缺乏人力,林依輪很快學會了彈鋼琴、跳舞和在劇團搭建舞臺的技能。
18歲的時候,內地唱片業正在慢慢崛起,為了登上大舞臺,林依輪果斷放棄了文工團的工作,帶著自己僅有的積蓄,只身來到廣州,尋求未來。
但正如我希望的那樣失望。來到廣州,他發現自己的才華在這裏壹文不值。他沒有成為耀眼的歌手,而是計劃好了壹日三餐。我終於成為了廣州歌舞廳的駐場歌手,但突然發現這樣的混吃等死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在廣州摸索了兩年後,林依輪在朋友的慫恿下,準備出國闖蕩。那時候國外是很多人賺錢的天堂。林依輪也有同樣的感覺。為了不在異國餓死,他出國前三個月就準備了廚師證。
帶著淘金的希望和理想,林依輪來到了南美洲的壹個小國玻利維亞。我以為杜蘭花生真的如朋友所說,到了這裏,發現還是家裏好。為了生存,林依輪再次卑微地去當地壹家中餐館做砧板工人掙錢。
起初,林依輪不被那裏的老板喜歡,經常被老板責罵。雖然腦海中經常閃現我應該辭職的念頭,但異國的艱辛又迫使他再次回到現實。
但幸運的是,兩個月後,林依輪在餐館裏結識了中國華僑。他們不僅成了朋友,還成了老師。
當大家壹起唱卡拉ok時,他們驚奇地發現林依輪有著出色的唱功。他們都向林依輪建議,“學了就不能輸給廚師,但唱歌是青春飯。”
思來想去,林依輪也不想就這樣度過大半輩子,還是想站在舞臺上唱歌。
回到中國,苦於缺乏人脈資源的林依輪仍然以在舞廳唱歌為生。然而,天助自助者。林依輪遇到了金牌制作人張全福。張全福覺得他是個有前途的年輕人,就和廣州新時代音像公司簽了約。
也有可能趕上90年代中國音樂的異軍突起。隨著他的第壹張專輯《愛情鳥》,林依輪聲名鵲起。23歲時,它就像當時的毛寧和楊鈺瑩壹樣,傳遍了全國。
當時他有多火?去年春晚,他參加了十多場演唱會,多次獲得音樂獎。他不僅唱得好,還學了演技,賣了演技。但與其他明星不同,林依輪非常有危機意識。畢竟,經過多年的努力,他告訴自己,雞蛋不能放在壹個盒子裏。
於是他不再甘於只做明星,開始涉足多種行業,嘗試跨界。首先當然是他從最熟悉的領域開始。2006年開始做《天天飲食》的主持人,每周壹至周五錄制節目。在節目中,他做了上百道菜,不僅顏色好看,而且健康營養。通過這個節目,很多人知道了他廚師的身份。他的兩本書《林氏家庭餐館》已經賣出了數千萬冊。
就連林依輪也被汪涵問到《野生廚房》裏的飯友。他說娛樂圈很多藝人都要預約去他家吃飯,那英、王中磊等人都因為他的菜成了他的客人和朋友。
正是因為很多人稱贊林依輪的廚藝,林依輪才決定創業,並以此為職業。2014年,他和朋友成立了自己的辣醬品牌。從原料到加工到生產,林依輪層層把關,最終在產品上線當天壹次性賣出2萬多瓶,第壹年就賣出2000多萬瓶。
此外,林依輪是壹級廚師,在投資領域也是壹把好手。早在成名初期,他就瞄準了房地產。90年代初,北京CBD地區的房價只有9000多元。想到自己因為專輯賺了不少錢,就用自己的積蓄買了兩棟樓。壹個是住宅,壹個是寫字樓。
別人說他是死歌手的時候,他們已經把房子以壹萬平米的價格租給了周筆暢,還租給了周傑倫十年。
當然,妳認為他的資產止於此,顯然遠不止於此。畢竟兒子參加《變形記》的時候說去過最窮的地方,原來是廣州。
在林依輪500平米的別墅裏,不僅有曾梵誌的油畫《最後的晚餐》、潘德海的全家福、周鐵海的《夕陽下的駱駝》、劉燁的《莫紮特》等眾多名畫,但僅僅其中壹幅是名作,還不算他家裏其他值錢的家具。
近年來,很多人已經忘記了林依輪是壹個歌手,很多人認為他更多的是壹個跨界的身份。林依輪曾經說過:“安全這個詞對我來說從來就不存在。”也許是年輕時努力工作的經歷,讓林依輪覺得生命是無限的。只要不給自己設限,不固步自封,每個人都可以在興趣愛好領域做出壹番事業。
他們是前歌手又怎麽樣?至少林依輪比他們成功得多。現在,他敢於踏入直播領域,用商品做起了直播。他有1,71,000的粉絲,取得了幾千萬的銷售成績。
雖然他已經五十歲了,那又怎麽樣?敢於抗爭的人生,從來不需要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