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來,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糧食主管部門發行的糧票可謂五花八門,難以數計,而真正具有收藏價值的糧票主要有以下幾類
首次發行的糧票
我國於1955年首次正式發行全國通用糧票,全套***5枚,面額采用十六兩制。隨後,全國各地也紛紛正式印發了各種地方糧票。首發的糧票由於停用較早,絕大部分已回收銷毀,能夠完整保留下來的已屬罕見,所以此類糧票收藏價值很大
未曾流通的糧票
有些糧票雖然經過精心設計和印刷,但由於種種原因而未能進入流通領域,這樣的糧票也壹直是收藏愛好者極力追求的對象,如原國家糧食部1962年印制的兩種火車、輪船、飛機專用糧票以及1965年版面值為貳兩的全國通用糧票等,當時只下發了票樣,而實票並未流通,目前,這幾種票的單枚市場價在120—200元之間。<
文革”期間的糧票
文革”票多半印有紅色“最高指示”或身背鋼槍手執“紅寶書”的工農兵人物造型,並蓋以各級“革命委員會”大紅印章,時代感鮮明。對研究“文革”史具有壹定的參考和利用價值
各種專用糧票
各省在不同時期均發行過特殊用途的糧票,如:救災糧票、僑匯糧票、獎勵糧票、軍用糧票、行業糧票、調劑糧票、備用糧票、支前糧票、漁區專用糧票、飲食專用糧票、井下工人糧票、郊區菜農糧票、產婦補助糧票等等,這樣的糧票因其使用範圍的局限性而極具收藏意義
壹些糧票上的舊名稱往往記錄著歷史的變遷,因而頗具研究和收藏價值。如1955年版熱河省(我國的舊省名,已拆)糧票和廣西省(廣西於1958年才正式成立自治區)糧票以及1960年版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糧食管理局發行的地方糧票等
面額特殊的糧票
有的糧票由於面額極小(如南京的壹錢票和武漢的半兩票等)而被人們早已“吃”掉或廢棄,能保留至今的該種糧票自然是“身價”看漲。而500斤和1000斤等大額糧票中多為集(團)體專用糧票,壹般人難得壹見,故面市後價亦不菲
>錯體糧票
如同郵票壹樣,糧票在設計和印刷過程中也會出現漏印、錯印等現象。像1968年版廣西壹兩上的毛主席語錄“厲行勤儉節約,嚴禁浪費糧食”中的“厲”字錯印成了“勵”,而湖北省1971年發行的10斤通用糧票上的“中央農民講習所”,漏印了“舊址”二字,後都重印更正。此類票也就因“錯”而得以被眾人所收藏
特異糧票
有的糧票由於具有獨壹無二或極為罕見的特點而被許多票證愛好者爭相收而藏之。如湖北石首帶國徽印章的糧票、江蘇泰縣姜墊地區的找另糧票以及少數帶類似於人民幣編號的糧票等
帶紀念性圖案的糧票
許多地方的糧票上都設計本地區引以為自豪的名勝古跡、革命聖地等圖案,如:廣西象鼻山、貴州黃果樹瀑布、湖北黃鶴樓、西藏布達拉宮、陜西延安寶塔、江西井岡山、湖南韶山......。這樣的糧票壹般都設計印制精美,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新版糧票
主要指1993年糧票在全國範圍內停用以後,壹些城市為平抑糧價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所需而又重新發放的糧票。此類糧票是新時期的特殊產物,它只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壹種臨時計劃手段,不可能持續長久,具有潛在的收藏價值,因而不少集“糧”者不失時機地四處尋覓
另外,在我國正式發行糧票之前的建國初期以及建國前的各個時期,各地小範圍內印發的各種購糧、借糧或用糧的憑證(或單據)等,如今亦被列入集“糧”的範疇,這樣壹類糧食票證(據)因年代久遠,存世不多,故被集藏界視為珍品
已經退出歷史舞臺的糧票,目前在集藏市場得寵,成為收藏品的壹族。那麽,面對五花八門的糧票,哪些才有收藏價值呢?
壹、“文革”特種票。這個時期發行的糧票多數用“革命委員會”印章,有的還印有毛澤東語錄或最高指示。還有許多票面上印的是紅太陽大放光芒,工農兵高舉紅寶書。如山東省1969年五市斤糧票,工農兵高舉《毛澤東選集》,背後萬面紅旗招展,壹輪紅日大放光芒,左邊“抓革命”、右邊“促生產”。這是壹張“文革”色彩最為突出的票券,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二、當代文物票。當代不少歷史文物也進入了糧票這個方寸之地。1977年“貴州省地方糧票”面值五市斤、十市斤兩種都有1935年遵義會議的會址。這些糧票都有重要的紀念意義。
三、特種用途票。如西安市於1983年發行的壹種“西安市切面專用票”,1990年濟南市發行的“濟南市糧食副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