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人類審美意識的逐漸增強,新石器時代的人們逐漸開始對陶器進行刻意的裝飾,於是就有了彩陶這種藝術品,繪畫是制作彩陶的壹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新石器時代的先民用彩色顏料在準備好的陶坯上繪制出幼稚、古樸、典雅的裝飾圖案,使極其普通的陶器在陶工的巧手中成為珍貴的史前藝術。1.顏料和工具中國最早的彩陶起源於大地灣文化,顏色為暗紅色;之後的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以黑色為主,有少量白色;在半山和馬廠時期,也出現了大量的棕色復合色。在壹些遺址的發掘過程中,出土了壹些礦物顏料。學術界經過多年的綜合研究和先進的科技手段,對各種顏料的礦物成分和著色劑進行了綜合研究,揭示了彩陶為什麽艷麗的原理。彩陶先上色,再燒制。因此,所選礦物的顏色必須耐高溫,在高溫下顏色不會分解,仍能保持原有的顏色。早在幾萬年前,人類就已經發現並開始利用大自然的獎賞:穴居人在死者身上撒上紅色赤鐵礦粉,用礦物粉染出各種裝飾品;在大地灣二期,發現當時的生活面上有壹層紅色赤鐵礦粉散布。可見,人類對礦物顏料的認識和使用經歷了數萬年,紅色早已被視為吉祥美好的顏色。紅色:紅色樣品取自大地灣壹期陶罐和廣河八坪半級陶罐。經檢驗和測定,顯色元素為鐵,顯色相為氧化鐵。出土的礦物顏料是赭石,是赤鐵礦的風化產物,主要成分是氧化鐵。有的地方還用含鐵量高的紅粘土做紅色顏料。赤鐵礦在自然界中比較常見,容易獲得,所以紅色成為人們早期繪畫的主要選擇。他們用紅色來表達他們的激情,他們也用紅色來象征他們對幸福的希望。黑色:是甘肅彩陶中最常見的顏色。根據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火燒溝文化、新店文化的樣品分析,結果表明明顯的顏色元素為鐵和錳,色相為四氧化三鐵。其礦物主要是磁鐵礦和黑錳礦。最近,馬青林博士在馬家窯文化的黑色中首次發現了鋅鐵尖晶石。這些礦物都是尖晶石礦物,其中鋅鐵尖晶石和黑錳礦燒制後顏色較深,而磁鐵礦顏色較藍,這是馬家窯文化黑色深而有光澤的原因。甘肅省博物館和臨夏州博物館已經做了壹些實驗。彩陶如果用純錳礦顏料上色,高溫下所有錳元素都會分解。如果用含錳赤鐵礦,彩陶只有在輕度稀釋的條件下燒制後才會呈現紅色;在較厚的情況下,它是深棕色的。這壹系列實驗表明,史前陶工已經認識到含錳赤鐵礦,即赤鐵礦和磁鐵礦的混合礦物顏料,具有兩種不同的顯色性能,並巧妙地掌握了濃淡的變化規律,從而可以滿足彩畫的需要。棕色:在壹些半山區和馬場類型的彩陶中,有既不紅也不黑的棕色圖案。李文傑先生認為褐色的化學成分與黑色相同,但錳的含量比黑色低,鐵的含量比黑色高,可能是因為顏料中混有紅粘土。馬青林博士對此有了新的理解。通過實驗分析,他認為此時已經使用了黑色和紅色顏料的復合顏料。配色後,色調發生了變化,彩陶的色彩層次也因此更加豐富。白色:從仰韶中期開始,出現了個別白色,到了馬家窯型,白色增多。根據X射線衍射分析,大地灣三期出土的白色為純應時粉。馬家窯型白色,其主要成分是石膏或方解石。礦物顏料必須經過加工才能使用。先將色素礦物質粉碎,然後需要磨成細粉。顏料越細,附著力越好。研磨後的細粉與水混合形成顏料漿或混合顏料。在甘肅出土的文物中,由於彩陶的發達,經常出土顏料及其加工者。大地灣的先民習慣用石斧粉碎色素礦物,所以出土的石斧上常沾有顏料。出土的數百塊磨石和磨盤,無疑是壹整套研磨顏料的工具。磨石有圓形、圓錐形、橢圓形,都有光滑的研磨面;磨盤有各種形狀,但都有壹個凹陷的磨坑。有的磨盤非常細膩,研磨面黑亮,呈規則的圓形。蘭州白道溝坪遺址窯址出土的兩件工具,壹件是石磨盤,壹件是高邊潘濤,呈亮紫色,應該是調色盤。顏料調好後,最後壹道工序就是上漆。繪畫用什麽樣的工具,因為沒有實物出土,很難確定。但根據對甘肅彩陶的觀察,不難發現,很多彩陶圖案都在不經意間留下了銳利的筆觸。據推測,他們是用類似刷子的工具繪制的,不僅有硬毛制成的硬“筆”,還有軟毛制成的軟“筆”。否則半山和馬場的細網格紋和鋸齒紋都無法完成。從細長流暢的線條可以看出,當時畫的“筆”很可能是用狼、鹿等毛發制成的長刃硬筆,具有良好的凝聚力。網狀彩陶腰帶罐2。彩陶是中國傳統藝術中最早將圖案與器物造型完美結合的原創藝術作品。畫
上一篇:周二早上好精美壁紙圖片帶祝福語下一篇:開陽社在國學館的活動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