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壹次看到鄭柏林的作品時,我完全驚呆了。這部作品的輝煌與他的謙虛、樸實、低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琺瑯彩瓷器又稱景泰藍,是壹種不折不扣的舶來品,壹種起源於波斯的銅胎景泰藍琺瑯工藝,元代左右傳入中國,雍正至乾隆時期達到頂峰,水平最高,工藝最美。
搪瓷瓷器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工藝絕技。鄭老師說琺瑯在陶瓷上的應用最早是應用在陶器上,也就是紫砂上,琺瑯的引入和應用在金屬器皿上更早!壹件成品需要上百道工序才能完成,被譽為世界上最精致、最復雜的工序。
琺瑯彩瓷器的特點是瓷質細膩,色彩鮮艷,全部由手工完成,沒有大型器皿。大部分是盤、碗、杯、瓶、盒、壺,但每個品種都有不同的變化,制作起來要花很多時間。但也正是這種精神,讓每壹部作品都活靈活現,壹絲不茍地工作,讓他有了更深的歸屬感和責任感。他更加執著於繼承和延續這項古老的、幾乎失傳的技藝。
看著鄭柏林先生的琺瑯彩瓷器作品,我們會不自覺地陷入壹種色彩斑斕、詩意盎然的境界。這些作品生動的形象被賦予了生命,這些耀眼的詮釋得益於琺瑯。琺瑯質是琺瑯質瓷器的重要原料,最初從國外進口時相當於黃金。直到雍正時期,琺瑯彩瓷器原料才被開發利用至今。這種原料不僅色彩鮮艷,而且還相當環保,是對琺瑯彩瓷器技術的壹大貢獻。
做琺瑯彩瓷器,壹定要有紮實的繪畫功底。對出生於書法、繪畫和陶藝世家的鄭先生來說,技法不再是問題。如何展現精神和靈魂的本質,是他想要達到的。視覺審美只是表面,精神和思想才是壹個大師最有力的體現。
所有的藝術家都逃不過壹句關於自己作品的話。在作品的孕育過程中,工匠們傾註其中的感情是最感人、最有感染力的。
從小生長在陶瓷世家的他,對陶藝愛不釋手,拜名家為師。師傅對他像父親壹樣嚴格,在他後來的藝術成長中受益匪淺。1982年,鄭先生第壹次接觸琺瑯彩瓷器,是著名的“寒年三友”的橄欖瓶。所以,從第壹次打磨到最後完成,是鄭先生臨摹此品最難忘的經歷,也開啟了他壹生與琺瑯彩瓷器的情緣。
藝術就像壹種語言,只有少數人能深刻理解它的內在含義。越困難越有吸引力。他說他自己也沒有什麽大的目標,只是喜歡在畫室裏呆上壹天,在精神和藝術的世界裏自由遨遊。
鄭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瓷都景德鎮的熱愛。他稱長江為“母親河”。他在充滿藝術氣息的河邊玩耍,伴隨著河邊傾倒的舊瓷片,在15歲時進場學藝。這些都孕育了他的性格和喜好,自然景觀,滋養了他的氣場。這種獨特的藝術熏陶奠定了他的人文氣息。
在景德鎮,搪瓷瓷器雖然還是傳統工藝,但卻是陶瓷藝術家的追求。現在,國外先進技術與景德鎮本土工藝的融合,讓琺瑯更加輝煌。不過,鄭先生也有他的擔憂。景德鎮雖然是瓷都,但是現在“瓷都”這個概念已經岌岌可危了。景德鎮的傳統工藝需要傳承,產品需要走出去,走向世界,需要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
無論世界如何變化,景德鎮的人文氣息傳承千年,質樸而執著,沒有改變。鄭老師壹再強調我只是壹個手藝人,不是大師,但他的質樸和低調是傳統陶藝家的精神內核,也是最感人的。如同琺瑯發出的耀眼光芒,透過陽光折射出的美,才是匠心最真實的本質。
希望琺瑯彩瓷、鄭先生這樣的陶瓷大師,不只是在景德鎮默默無聞,也希望他們的作品有壹天能走向全國的各個藝術市場,走向世界的藝術界,讓傳統與世界結合,釋放出更加燦爛的光芒!
采訪陶瓷公司
作者介紹:
火鳳凰,壹朵自由行走的花,熱愛並尊重文字,喜歡用散文隨筆溫暖自己的心,有著文藝的腔調,更有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