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銅開元鮑彤,金和銀開元鮑彤也在初唐鑄造。這兩種貴金屬幣只供皇家賞賜,不投入流通,所以數量極少,尤其是金開元,更為珍貴。
圖片顯示,開元鮑彤材質為銅,表面有銹跡,磨損嚴重。錢外郭寬,不平;內部極薄,圓而方。錢文直接念出了隸書的“開元鮑彤”二字。除了“元”字頭比較模糊外,其他三個字都是方方正正的。“勇”字很有特色。《開元鮑彤》版本眾多,可分為早、中、晚三期。開元初年,輪廓精細,人物精致。中期,錢的背面有很多星星月亮之類的裝飾。後期外觀較寬,銅材不精,錢幣粗糙,以“會昌開元”為代表。此外,開元鮑彤四個大字中的元在不同時期的形狀也有細微的差別。“元”字的二筆分左手、右手、雙手,後兩種比較少見。
開元鮑彤由於發掘較多,市場價格相對持平。壹輛普通的開元鮑彤,每輛1元。中期開元約10元壹個。更貴的早期銀開元能達到幾千元。另壹款後期惠昌開元鮑彤,市場價略高,每個100元左右。所以普通開元藏家不需要收藏很多,存壹兩件供觀賞就夠了。會昌開元的鑒定要註意。據史料記載,會昌開元約有24種,在各州錢竈背面印“昌”字,與原文不符,印痕很隨意,不規則。如發現文字美觀規範,或背面文字有“陽”字,則歸為偽古。將硬幣保存在盒子和袋子裏,錢文朝下或內置以防磨損。
開元鮑彤最早鑄造於唐武德四年(公元621),每十枚重壹兩。也讀作開元寶,錢的背面有星星、月亮等裝飾,版本復雜。唐代以後仍有冶煉鑄造,但形制與唐代不同。唐代也鑄造了少量的“開元鮑彤”錢,是開爐紀念性質,後人也有鑄造。此外,開元鮑彤的金銀鉛鑄極少,十分罕見。
唐代開元鮑彤的鑄造和流通,在中國錢幣造型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開元鮑彤簡稱開元錢或鮑彤錢。開元意為“奠基”;鮑彤的內涵是“流通的寶貝”。銅幣的名稱是鮑彤,這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貨幣作用的進壹步認識。把錢當寶,意味著金錢是寶的觀念的增強,意味著人們對金錢崇拜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