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畫壹般都是以傳統的裝裱工藝形式為依托創作的。裝裱工藝形式的多種多樣,為書畫創作展現出廣闊的天地。大的有中堂、屏條、橫披,小的有鬥方、扇面,長的有數米乃至上百米的長卷、手卷,短的有盈尺各種冊頁等等。
傳統的裝裱工藝,是對書畫藝術創作的延伸和完善。傳統裝裱在粘結用糊上,提倡以水為主。這是依據中國書畫作品以毛筆、宣紙、煙墨和礦物質顏料等材料成作的特點,而采取的特定工藝手段。裝裱中通過對畫面的多次用水,經過噴、灑、悶、潤、拍、壓等多道工藝程序,原作的筆觸、墨潤、著色都會發生變化,使之更加豐富、更加潤澤、更加調和、更具立體視覺效果,從而增添了作品的神韻。
有經驗的裝裱工藝師可以依據賓主相參,審色度氣,恰當地選擇配料以烘托原作氣氛。由於書畫作品風格各異,著色濃淡也因作者個人喜好而不同,用途、對象等條件亦有所區別。故裝裱時在選料及成型上都應視情況而定,或求素雅,或落莊重,或追喜艷,或顯肅穆,以達到與整體藝術氛圍的協調。
裝裱過程中,為保證書畫作品藝術的完美無缺,除對原作的用紙、用筆、用色、用墨、用印等提出了絕不可以劣代優的要求外,還要求作者能留給裝裱比較充裕的時間,讓原作走色走礬,補救敗筆誤筆,消除色垢墨汙,修復紙皺殘缺,以保證工藝上的完備,並對書畫的保護、揭裱等預作技術處理,以利於長期收藏。盡管隨著科技發展,裝裱工藝出現了如機裱、幹裱、高科技成型等新的技術,但是諸如上述傳統裝裱中的工藝效果,是不可替代的。那種為了應急而“立作、立裱、立取”的作法,是不可取的,是藝術上的草率與不負責。
總之,裝裱工藝作為書畫藝術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和完整體系,它不但要求我們的書家、畫家應當熟知裝裱工藝,也要求我們的裝裱從業人員必須具備壹定的書畫藝術素養,以保證書畫作品真正成為具有我們民族特色的、完整的藝術成品。然而可惜的是,當今不少的書畫家,往往是大筆壹揮就認為完成創作,對如何裝裱缺少探討研究。加之為應付展出,采取集中送裱,由於時間緊迫,往往突擊完成,難以件件細斟詳酌,失去了傳統裝裱工藝的優勢與作用,也為作品的長期收藏留下隱患。而更為普遍的問題是,目前的裝裱業中,有壹定書畫藝術造詣的人員微乎其微。學員學了短短幾天即出師應活,不但不能配合書畫作者完善書畫作品,相反倒是自覺不自覺地損害著藝術成果。諸如在各種展事中,本來好好的書作、畫作,卻因裝裱質量差,或跑色走墨,或皺裂變形而大剎風景的情況是屢見不鮮的。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壹個重要原因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於裝裱只簡單以尺寸論價,不按藝術水平付酬,把復雜的裝裱工藝,看成無足輕重的從屬勞動,裝裱的重要性沒有被人們認識。這既不利於書畫藝術的完美,也不利於裝裱工藝的提高,應當引起充分的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