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出門買東西,大部分都會用手機支付或者現金,支付的錢相當於買的東西。那麽古代人用的是什麽樣的價值觀呢?其實在中國古代,銀的價值特別高,老百姓消費的時候很少用整錠的。在平常吃飯或購物時,大都會使用銅幣。如果消費較高,就會用碎銀。事實上,當我們真正使用碎銀時,並不像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樣,只是把它放在手中或者咬在嘴裏。在古代,能收銀子的店鋪大多是實力相對較強的酒樓或茶館,這些地方還有專門的倉房。相信大家對這個工具都很陌生。這個工具的主要用途是稱銀。
我相信看到這裏會有人說,既然用碎銀這麽麻煩,為什麽要用碎銀呢?不能直接用整錠嗎?其實在中國古代,壹兩銀子的價格是很高的,每個朝代的幣值都不壹樣。但壹般來說,壹兩銀子可以換2000銅錢,而那些普通的銀錠又有多少呢?最高50兩,最低10兩或5兩。
在古代,老百姓去吃壹頓飯,最大價值是100銅幣。如果他們用壹錠5兩的銀子去支付,商人們就得找到9000多個銅錢,因此他們需要找到壹輛車來運回家。所以,人們出門在外,為了省去這個繁瑣的東西,也為了在消費上更加方便,都會隨身攜帶壹些零散的錢。酒保之所以不會算,是因為凡是用碎銀付賬的人,只會多付,不會少付。所以面對這樣的顧客,店家是很開心的,所以肯定不會罷休。在中國古代,白銀的流通非常靈活,不僅有錠的形式,還可以通過碎銀進行交易。
碎銀到了銀行手裏,為了便於處置,會再制造成錠。另外,錢莊也可以使其變成碎銀。古人會把銀融化成銀水,然後倒進專門的坑裏,等冷了就變成碎銀了。此外,在古代的流通中,白銀的成色也是千差萬別。質量最好的銀叫紋銀,也叫足銀,這樣的銀叫質量最好的。那些質量不好的白銀就叫底銀。交易時,不同成色的白銀所代表的價值也有很大差異。無論哪種銀,在尋常百姓家都是非常難得的。
老百姓家裏,大多只有壹些碎銀,這些碎銀會用在壹些大事上,比如婚喪嫁娶,但只會有壹些銅錢花在吃喝和衣服上。家裏比較有錢的會用銀子做首飾,比如耳環,手鐲。所以在中國古代,人們真正收碎銀的時候,會用鋤頭稱,而不是用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