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以冷兵器時代,鎧甲極強的防護作用,對戰鬥的成敗往往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為了更好地維護統治,減少民間不缺性因素,所以中國歷朝歷代,都對鎧甲有著極強的管控。
下面我們就詳細來聊聊這個話題。
“鎧”與“甲”的由來“甲”字最早的意思是指植物種子長大後起保護作用的那層殼,後來引申為用藤、木和皮革給人制作的護具。當時這些護具主要是為了防護敵人的弓箭,因為最初的箭矢主要是石質或竹制的箭頭,甲完全可以防禦住這些攻擊。
但隨著青銅和冶鐵技術的普及,金屬護具“鎧”逐漸成為主要的額防禦工具,但因為冶煉技術不高,打造的鎧經常會讓佩戴的人行動不便,所以防禦性好的鎧逐漸與方便行動的甲相結合,形成醉蛛的鎧甲。這樣使得穿戴鎧甲的士兵,即獲得了良好的防禦,又不影響行動的便捷性。
歷史中的鎧甲鎧甲優良防禦性,使得歷朝歷代都將鎧甲視為國家“戰略級”武器,明文規定民間不可以私藏。漢朝初年著名的將領周亞夫,便是被人告發私下買賣包括鎧甲在內的武器,而被下獄問罪,最後慘死獄中。《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記載:
這裏的器指的便是包括鎧甲在內的武器。除了名將周亞夫,我們熟悉的清朝,他的開創者努爾哈赤,便是用祖父和父親遺留下來的十三副甲胄起兵,開創了壹個王朝,從中可見鎧甲的重要性。而且在明末清初縱橫中原的滿洲八旗,其中的精銳也往往以鎧甲優良著稱。
八旗穿戴的大部分鎧甲都是在明朝鎧甲的基礎上的改良版,最外面和最裏面是棉布,在重要的防禦部位(如胸腹、脊柱等)的中間會夾有鐵片,在活動量大的部位則用鐵釘加固,同樣也可以起到比較好的防禦效果。而且最為關鍵的是這種鎧甲,相較於明軍的明光甲更為輕便,防禦效果又相差不多,最關鍵的是制造成本大大降低。
這種鎧甲後來被八旗大量裝備,結合八旗的八種顏色: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形成清朝八旗軍獨具特色的鎧甲。這些鎧甲經過後世清朝皇帝的不斷翻新和新制,使得建國後在北京的故宮中仍有大量遺留,甚至再上世紀七十年代,故宮為改善員工福利,還曾將3000套清乾隆年間的禦林軍鎧甲以每套5角的價格賣給員工,並規定員工購買後壹定要拆開綿甲取出其中絲綿。
這條消息報網絡曝出後,著實火了壹段時間,對此妳怎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