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是10個秦制的饅頭形花崗巖石墩。每個鼓的表面都刻有壹首四字詩。鼓上的字叫“石鼓文”,因詩是對秦野外狩獵的記敘,故又叫“狩獵”。“石鼓文”是金文和小篆之間的過渡文字,又稱“舒舒”,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初唐天星(今陜西寶雞)三醜院出土。當它在石鼓文出土時,經過幾千年的風雨,它被野火燒毀,上面長滿了苔蘚。有的字斑駁脫落,465個字有壹半無法辨認。唐代書法家余士南、歐陽詢、褚遂良等都去臨摹拓片。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時任郭子學博士的韓愈向國子監建議,將秦師古移至國子監作為講學對象加以保護,但遭到當時國子監的拒絕。直到元和九年(公元814年),鄭裕慶讓人將石鼓搬到鳳翔夫子廟,此時石鼓已經失傳壹面。戰後,石鼓被搬出夫子廟,消失了。北宋初年,鳳翔縣令司馬池發現了丟失的九面石鼓,並將其放在鳳翔官學的門下。宋仁宗祐四年(公元1052年),項為尋找壹面名為“左元”的石鼓拓片,輾轉千裏,終於在秦嶺的壹個小村莊裏找到了丟失的石鼓。大觀年間,惠宗皇帝趙霽下令將十面石鼓移至汴京,並命金匠將石鼓上的銘文用黃金填滿,移至保和殿收藏。“靖康之變”期間,十面石鼓連同其他珍貴文物被金軍移至燕京,期間石鼓遭到嚴重破壞。元大德年間,郭子學教授於吉在泥濘的草叢中發現了壹個廢棄的十面石鼓,將其移至郭子學大成門的石壇上,並設置了鐵柵欄進行保護。此時,鼓上只剩下386個字。十面石鼓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石鼓文僅存365,438+00字。
石鼓文的書法風格屬於大篆體系,又稱篆書,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石刻。它進壹步規範了中文字體風格,使其布局更加優雅端莊、自然簡約、勻稱大方。石鼓文非常重視文字結構的立體效果和線條的筆觸感,文字上下捆綁,高低錯落,錯落有致。筆法嚴謹、剛勁、渾圓、凝重,為同類之首。
這十張臉似乎是來自外太空的圓鼓,關於它們的性格和形狀還有很多未解之謎。石鼓文的書法藝術為後世的書法創作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上一篇:90後看過的日本動畫片下一篇:西蘭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