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11世紀前後,隨著佛教在藏族地區的復興,藏族僧侶開始參與《格薩爾王傳》的編纂、收藏和傳播。使這本史詩被成型地收集整理了起來,並出現了最早的手抄本。手抄本的編纂者、收藏者和傳播者,主要是寧瑪派的僧侶。
但是在手抄本出現之前,《格薩爾王傳》都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模式流傳下來的,早在《格薩爾王傳》史詩在產生之前,在藏族民間,就已經流傳著格薩爾或類似格薩爾的英雄故事和歌謠。在漫長時期內,藏族民間藝人口耳相傳,不斷豐富史詩的情節和語言。
並且,《格薩爾王傳》的主要流傳方式也是靠民間藝人們到處吟誦,世代口耳相傳。許許多多名不見經傳,處在社會最底層的說唱藝人,對史詩的傳播、保存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說唱藝人走遍雪山草地,或到高僧的法會場,或到牧民的帳篷邊,或到農戶的木門前,或到節日的歡聚處,向群眾說唱《格薩爾王傳》,為廣大聽眾帶去美的享受。
《格薩爾王傳》從文體、形式和內容等方面區分,《格薩爾王傳》可以分為3類:壹是卡仲。“卡”是藏語“嘴”的意思,“仲”指《格薩爾王傳》故事,“卡仲”就是“從嘴裏講出來的《格薩爾王傳》故事”。這是《格薩爾王傳》故事最主要的流傳形式。
二是傑仲,是指經過文人加工整理過的格薩爾故事,即手抄本和木刻本。
三是曲仲,是指有佛法內容的《格薩爾王傳》故事。
這三種傳承形式互相影響,互相引收。到12世紀初葉,《格薩爾王傳》日臻成熟和完善。
《格薩爾王傳》不是壹篇平靜而循序地記述事件進程的故事,卻是壹首充滿著感情的富有詩意的抒情兼敘事的史詩。
詩篇用各種手法進行描寫,有驚心動魄的戰爭場景,也有纏綿悱惻的愛情插曲;有為國捐軀的壯烈情懷,也有失去親人的悲痛哀泣;有奇異優美的神話,也有妙趣橫生的故事,可以說是文學創作的集大成者。
《格薩爾王傳》詩中常用非常豐富的比喻手法和生動的形象思維,以物狀人,形象鮮明,活潑多姿;以物喻理、深入淺出、通俗易懂。比如,高如山,綠如海。雪山之獅,林中之虎,美如森林,快如駿馬等例子,形象而深刻的比喻來表達其內涵。
在“霍嶺大戰”中有“面如十五的月亮,眼如滿天的星星,權如遼闊的天空,身如巍峨的高山”等例子。如格薩爾王誇贊珠牡的壹段歌詞:
珠牡妃子聽我說,百個裏挑不出妳這個好姑娘。妳緋紅雙頰比彩虹艷,口中出氣賽過百花香。
妳右發往右梳,好像白胸鷹展翅膀,妳左發向左梳,好像紫雌鳥在翺翔。妳前發向前梳,好像金翎孔雀把頭點。妳後發向後梳,好像白梵天神在寶殿上。
妳站起來像壹棵小松樹,妳坐下好像白帳篷。妳的美麗啊,真是藏地少有世界也無雙。
這段歌詞,把珠牡從頭到腳,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比喻進行描述,使珠牡美的形象更加突出完美。《格薩爾王傳》語言具有繪畫美。作者善於運用富有色彩的語言,將故事情節人物關系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如在“霍嶺大戰”中:
龍飛鳳舞的寶地,傳來悠揚鳥叫聲,
天然建宮的處所,白靈歡歌的地方。
從上面幾句很普通的環境描寫中,可以給人們的眼前展現出壹幅鳥語花香,山川秀麗的天然美景。另外,運用語言音韻的結合變化和詩文的不同形式結構等手法,以使詩文優美動聽。如運用疊字、疊詞、疊句的格式,緊緊與回環反
復的多段體詩歌相配合,使詩歌的音調韻律錯落起伏,相互回環,和諧多變,鏗鏘有力,平添無限音樂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