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獻專目和方誌藝文誌不同側重、不同主次反映壹方之著述情況,它們可以相互參照、相互印證,以期全面反映出壹地方的學術源流和政治、經濟、文化概況。有的地方著述專目卻是方誌藝文誌的單行本,如《陜西經籍誌》二卷,即是清沈青厓《陜西通誌·經籍誌》,是以此《通誌》卷七十四、七十五舊版改題的單行本。因此,地方誌藝文誌和地方著述專目有時是統壹的。在地方文獻目錄中,具有取材豐富、收錄全面、著錄詳盡、考證精確、編排得體等特點的書目,其學術價值較大。如清孫詒讓《溫州經籍誌》三十三卷、外編二卷、辨誤壹卷,其體裁以書名為序,每書著錄其書名,卷數、著者姓名、籍貫、出身、經歷等項,下註存、佚、缺、未見四項,並仿朱彜尊《經義考》例,全錄書的序跋,每書最後有時自加按語考證,外籍人著述入外編。胡宗懋《金華經籍誌》二十四卷、外編壹卷、存疑壹卷、辨誤壹卷,采輯金華壹郡所轄金華、蘭溪、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八縣人士所著之書,依經、史、子、集四部編排,每書首列書名、卷數,次著者時代、姓名、籍貫、簡歷,次為引據史誌中各種書目的書名,次仿《經義考》例,分註存佚或“未見”,各收藏家對於壹書有所論述的,沿《溫州經籍誌》例,則轉錄原文,凡經見諸書序跋各有記載,其不經見者,則於按語內擇要錄列,對書名、卷數的歧異,作者事實,題跋姓氏,收藏印記等,皆載入按語,以備查考。所收作者斷限至明代,每壹作者的籍貫以本身為準,凡寄居者概不收錄,非本郡人士而撰述有關金華郡掌故者,則列為外編,對有些尚待詳考不能確定的書作為存疑,訛誤顯著則列為辯誤。此書義例精審,條理完整,是壹部學術價值較高的地方文獻書目。再如項元勛《臺州經籍誌》四十卷,采錄自隋至近代臺州所屬各縣人士的著作四千余種,按經、史、子、集四部排列,每書著錄書名、卷數、著者姓名、時代、籍貫,今存者略註其版本,存佚不確或沒有見到。的則註“今未見”,確定已佚的則註以“今佚”。在書名下,註明出處,以存著錄的源流;在著者名下,或考訂其出身和事歷,或錄各書序跋及諸家對這壹書的評論。此書目取材較為豐富,考訂也較周詳,其作用大於同地方的書目楊晨所編《臺州藝文略》。以上幾種書目各有特點,從這些書目的內容中,可以反映出作者學術思想的源流和著作本身的學術價值,也可以反映出壹地區的文化思想發展的脈絡,因此具有壹定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