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堆了滿屋子用不著的雜物卻舍不得丟 妳可能是得了囤積癥

堆了滿屋子用不著的雜物卻舍不得丟 妳可能是得了囤積癥

很多人喜歡保存或收藏舊東西,說得好聽是念舊、勤儉,但如果這樣的行為過了頭,變成收集成癮、戀物成癖,搞到自己的住家因此堆滿了東西,不管是新的東西還是破舊的物品都樂此不疲,那可就不是懷舊節省,而是可能得了壹種叫做「囤積癥」的精神疾病。

到底怎樣才算是囤積癥?

絕大部份的囤積癥患者都不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失控而超越常理,反而堅持稱自己是個「環保者」或是「收藏者」,但根據德國人類學家威納穆恩斯特伯格(Werner Muensterberger)所寫的《難以駕馭的收藏 *** 》書中所述,囤積者與收藏者最大差別是有無對「生活舒適度」造成妨礙,換句話說,收集這些物品,會不會讓妳的生活空間受到不合理的壓縮。

而根據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第五版內容,將囤積癥定義為精神科疾病,此外,根據 Frost and Hartl 在1996年所提供以下對這個心理疾病的定義為,「患者有收集癖好,需要大量收購或無法拋棄對別人看來價值不高或沒用的物件。而居住的環境因收集物的大量堆積以致妨礙到這些空間原本的功能。」

囤積癥的2種類型

壹、拾荒型積癥: 「囤積癥」的部份患者會不斷地收集家中或戶外的物品,以為即使現在用不著,但早晚有壹天可以用得上,所以舍不得丟棄,結果愈堆愈多,搞得滿屋子都是五花八門的雜物。

像是2011年時曾經傳出壹則小新聞,新竹縣壹名國小江姓女老師,因經常將學校的紙張、紙箱、塑膠袋拿回家做資源回收,結果把新居弄得像垃圾場,房內無法睡覺,連浴室也沒辦法洗澡;搞得胡姓丈夫無法忍受這樣的生活品質,苦勸妻子無效,最後經法院判準離婚。

這個案例是屬於美國史密斯學院心理系教授藍迪佛羅斯特所歸類的「拾荒型囤積者」,這種行為模式的患者只要看到可以帶回家的東西,就會撿個不停,例如看到免費報紙、傳單、小贈品就會忍不住多拿幾份,看到空瓶、空盒等堪用廢棄物,也會想辦法搬回家裏。

二、購物型囤積癥:

而有些患者則是會因為恐慌某些物品缺貨或是對某些物品特定喜愛,所以大量購買囤積,堆滿房間或屋子,像是去年壹度出現市面上衛生紙缺貨的情況,就有不少人會去拚命搶購大賣場內的衛生紙,壹口氣買了好幾年都用不完的份量,堆得全家到處都是。

這種類型則是被稱為「購物型囤積者」,會透過不斷的購買東西來讓自己消除負面情緒、獲得心理滿足感。

囤積癥者往往會出現憂郁癥的癥狀

美國麻州史密斯學院與波士頓大學曾經合作進行了壹項針對「囤積癥」患者長達20年的調查與行為動機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囤積癥患者即使知道自己囤積的東西意義不大,但仍然難以舍棄。而在囤積行為出現的最初階段,這些患者表現出相當強的分類意識和專註度。不過隨著雜物的不斷堆積,患者的身體和心理狀態都受到了壹定程度的影響,他們的註意力會變得分散,經常處於焦慮不安的情緒,嚴重的患者甚至出現憂郁癥的癥狀。

囤積癥是不是壹種強迫癥?

而很多人認為囤積癥是強迫癥的壹種類型,但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美國康乃狄克州哈特福德的家居協會焦慮癥中心主任大衛托林所進行的研究發現,強迫型囤積癥是與強迫癥完全無關的壹種獨特的精神障礙。

而囤積癥的病理特征有很多,而且經常會因為過去的創傷而加重,其中包括強迫囤積行為的發生,阻礙思維的集中,過分的完美主義,還有壹種類似兒童的逃避行為,不願接受和丟東西有關的不適感。

如何治療或改善囤積癥?

要改善變囤積癥患者的囤積行為,如果用強制清理的作法是既耗時又傷感情,並且最終並不能有好的效果,也許能暫時解決健康和安全隱患,但在改變囤積者的行為或囤積癥的病因上卻收效甚微,並且結果是問題會死灰復燃。

所以專家建議應該幫助囤積癥患者維持專註並減輕心理壓力,可以從練習將依依不舍的東西「狠心地」扔出去開始,並提供必要情感支持,透過專業行為與藥物治療進行改善癥狀。切記不要替囤積者做命令式決定,也不要在囤積者面前只說不做,因為只靠囤積者慢慢清理,容易令患者泄氣而失去動力。

  • 上一篇:聖誕節目舞蹈
  • 下一篇:大學生如何保障人身財產安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