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改編於孫皓暉先生所寫的《大秦帝國》系列小說的電視劇《大秦帝國》,開播兩天了。
停頓了二年左右的《大秦帝國之崛起》,讓很多粉絲們,特別是歷史愛好者翹首以待了好久。
開播欣喜之余,在看了第壹集,就有些不吐不快的感覺了。雖然視頻是高清了,但感覺沒有第壹部《大秦帝國之裂變》、第二部《大秦帝國之縱橫》那樣讓人有興奮感。也許只是因為開始鋪墊的關系吧。
大秦帝國——中國人就這麽喜歡跪拜?
首先最不爽的就是劇中的跪拜禮。第壹部、第二部都沒有跪拜禮,為什麽第三部居然用跪拜禮?
既違反歷史常識,也失去了那種歷史的厚重感!
跪拜禮直到西漢儒家被獨尊之後,在儒家古典派的推動下,慢慢開始的。
如果當時秦國有跪拜禮,那就是儒家治國,而非法家治國。法家和儒家的最大區別是:法家追求實效,反對無效;儒家追求秩序,反對突破。
法家追求實效,所以秦國變法就是兩個事情:農耕、功爵。農民生產糧食,有了糧食才能打仗;軍人打仗,打仗贏了才能有更多的土地耕種。
法家反對無效,所以重農抑商。因為法家看不到商人對於壹個國家的效用,只是壹個流動的攜帶者,破壞了農耕的定居要求。法家更發對儒家的秩序要求,因為秩序是對效用的最大壓制,無法讓效用發揮最大的價值。
法家鄙視儒家的禮、仁。禮是秩序,仁是秩序的潤滑。這些東西阻礙了效用的發揮。
儒家鄙視法家,最大的理由就是法家“滅人倫,絕親恩”。人倫,就是禮,就是秩序;親恩,就是仁,就禮的潤滑。
臣從君,子從父,妻從夫。為什麽要從?因為他是妳的來源(親),是妳的恩賜者(恩),擁有比妳高的階層和特權,是妳的施與者。
簡單說就是,養條狗,都會吠兩聲,何況妳是他的兒女、臣下、妻子。
儒家提倡秩序的遵守,法家提出效用——怎麽實用怎麽做。
羋太後座位在王儲前,可能嗎?
回到王權上,法家也提倡尊君——因為法只有壹個出處,壹個權威;儒家更加提倡尊君——因為君是禮中三大核心(父、君、天)之壹。君是國的核心,是禮的關鍵。尊君是禮得以維持的基本。
雖然法家、儒家都提倡尊君,但如何尊君,各自不同。法家是以法強國、以術禦臣、以勢謀國。術,就是法家尊君的方法:把妳治得服服帖帖的,妳跪拜與否還重要嗎?
儒家通過強化禮的形式來達到征服人心、提高君威的目的。所以儒家才搞跪拜這些具有精神和人格折磨、具有不平等地位的形式,來馴服人心、提高君權。
總結來說,對於尊君,儒家是通過自我折磨來提高君權,法家是壹手皮鞭、壹手胡蘿蔔——以實用為準。
第二點是兵器。無論是戰國,還是秦統壹之後,甚至是西漢,鐵的普及率還是很低。很簡單的證據就是:秦始皇統壹之後,收集天下所有的兵器——其實是民間的兵器,熔鑄成十二銅人,放在鹹陽。東漢末董卓缺錢用,壹看矗立在長安城的十二個銅人,就把十個銅人拿去熔化鑄造為銅錢。
如果當時的鐵器普及,那十二個就不是銅人,而是十二鐵人了。
在這裏,鄭重譴責董卓、苻堅二人的反文化罪!!
另外,中國歷史上多數的朝代的士兵,都是自備兵器、護甲、吃穿用度等東西,國家是不提供的。
秦漢時,有幾個農民能找到鐵的刀劍?
不過對於演戲,實在沒辦法強求,難道叫劇務打造青銅兵器嗎?成本很貴的。
這話,聽著怎麽都像是在明清
第三點是太後問題。秦國是法家治國,太後的位置並不是那麽重要。秦王死了,在繼位權上,太後是沒有什麽發言權的。大臣和宗室才具有發言權。
法家不允許,因為法無規定太後參政權;儒家更不會,君為尊是禮的核心,太後只是君來源的載體,並非賜予者。只有儒家才會說孝道,太後才有高些的位置,法家會和妳說孝道——那是個什麽東西?
但電視劇為了表現故事性,或者為了演員的戲份,做出這樣的劇情:讓羋太後參與、主導繼位問題,在歷史上是不可能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