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奏折的類型

奏折的類型

明代以後,朱元璋廢宰相制,代以內閣制,設大學士,將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權力集中在皇帝壹人手中。明代以後到清朝,議政王會議、內閣、軍機處都成為議事機構。所謂:壹切軍政事務,大學士、軍機大臣無權處理,皆須壹壹稟明上裁。上行文書制度是保證皇帝壹人高度集權政治的信息命脈。

何謂奏折

何謂奏折?清代國家文書制度中的最高上行文件就是奏折。

奏折產生的年代和來源:清代以前(主要為明朝)的最高上行文件形式有奏本,壹己之事、陳政事、獻典儀、劾貪謬均可,特點是無官印。題本,京內外例行公事進呈禦覽者,特點是有官印,有固定格式,每幅12行,行20字,平行18字。揭貼,凡有密奏及奉證登芨者皆稱揭貼,特點是有官印。三者的差別在於前者為無官印,後兩者為有官印。

清代初期沿用明制繕寫奏本、題本、揭貼。隨著清朝的建立,清初的軍政事務繁忙,緊要之事,機密之事,廢棄題本的固定格式,不必用官印,不拘格式,詳陳直達,且皇上可以手批,形成了文書制度的變化,在集奏疏、揭貼和題本形式基礎上演變為清代的奏折。直觀上類似揭貼,有折,但無官印。奏折在康熙時期最早出現,壹直沿用到清宣統滅亡。

奏折的使用範圍及內容

康熙朝只有少數親信高官有權力上奏折,僅百余人而已。雍正朝為擴大耳目,有權上奏千余人,逐步形成四品以上高官均有資格上奏折。如戊戌變法時譚嗣同、康廣仁、梁啟超等均授軍機章京銜正四品,因此可以直接上奏折給光緒皇帝。

奏折的內容包括言事,即壹切中央、地方的政、經、軍、文日常和突發事務、事件都須上報;對策,即中央、地方官員對日常和突發事務、事件的看法、主張、辦法;引見,即請安等。

奏折形式壹般為素紙,封、底有折,故曰奏折。

雍正時有奏折用黃綾,浪費可惜,遂以“物力維艱”,改用素紙可也。請安折、賀表用黃綾封面,紅、黃紙,“以示汝等鄭重也”。

奏折的文物與收藏價值

奏折檔案是最直接的原始文獻史料。由於奏折多為密情,因此,奏折存檔後壹般人難以看到。

奏折收藏可分為兩個方面,壹是官方收藏,壹是民間收藏。清代奏折分存內閣大庫和存方略館庫的軍機檔。軍機檔黴爛損失,古物南運,流走臺灣,現存大部分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屬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故宮午門東側文華殿南有兩個檔案大庫,世人所謂內閣大庫檔。清朝政府於康熙九年開始存放於紫禁城裏內閣大庫的檔案,包括皇帝詔令、臣僚奏折、朱批諭旨、實錄、聖訓、會典、起居註以及殿試考卷等,內也夾雜宋元刻本殘書等,總數已不可考。

現在,中國第壹歷史檔案館存各類檔案 900萬件,其余中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臺北故宮博物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也分別存有數量不等的奏折。

民間奏折收藏主要來源於1922年北洋曹琨賄選以廢紙名義出賣存放於故宮午門外朝房內的明永樂至萬歷年間的檔案。同年不久,再次出售明崇禎以後包括清順治到宣統年間的檔案約8000麻袋。這批檔案壹部分流散到民間,所余大部分經金梁、寶熙出面,為羅振玉購得。現民間流通的奏折,大都出於此“8000麻袋”。

總之,清朝形成了壹套特有的最高上行文書――奏折制度,歷經200多年,為後人留下了壹批豐富的檔案遺產,具有極高的文獻研究價值、文物保存價值和市場收藏價值。

  • 上一篇:大牌標誌的進化史:可口可樂
  • 下一篇:好閱讀小報a4橫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