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法則
千百年來,中國陶瓷的造型變化多樣,不同時代的造型都有當時的審美痕跡。學習和收藏陶瓷,首先要對各個時期的歷史文化背景和主要陶瓷造型的使用功能有壹個基本的了解,要註意觀察和掌握造型特征,如口形、蓋形、腹形、肩形、足、紮耳、行雲流水和握柄,以及歷代這些局部造型和線條的規律。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窯;以鼎、汝、關、閣、鈞的獨特造型和元、明、清青花瓷、彩釉瓷品種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創新品種的主要功能來鑒別和判斷是日用瓷、觀賞瓷還是宗教貢品瓷。
宋歌窯穿耳瓶高11.6厘米,直徑2.4厘米,底徑4.1厘米,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胎釉工藝
胎釉是古陶瓷收藏初學者面臨的第壹個問題。不僅要多讀書,還要去博物館看看幾千年前祖先留下的寶藏。那是最好的學習。古代陶藝家稱胎釉瓷為“彩釉瓷”,而清代古代陶藝家曾總結出我國名窯窯口的彩釉瓷有50多種,其中最主要的有白釉、青白釉、藍釉、黃釉、藍釉、紅釉、青釉、茶粉釉、黑釉。平等制度。粉彩瓷器色彩更豐富,可以千變萬化。得到壹件器物,首先要以胎質鑒別是瓷還是陶,再看胎口邊緣和坯體的釉縮,觀察釉的光澤和氣泡密度,胎質密度,以及顏色是白還是灰,高溫釉還是低溫釉,低溫陶還是高溫瓷。如宋代定窯瓷器主要采用過燒工藝,燒出的瓷器邊緣無釉,俗稱“芒口”,而宋代汝窯多采用支釘燒成工藝,即所謂的“支釘痕”,這是鑒定瓷器最基本的特征和依據。
清康熙豇豆紅釉瓶,高19.5cm,直徑3.2cm,底徑4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
年表
抽象是指用釉色雕刻、印刷或書寫在器物表面和底部的文字;註明何時,是官窯門口的貢瓷還是民窯門口的。對於歷代名窯的陶瓷制品,底錢稱為和錢。以古代出土的五大名窯為例,款子多為雕版印刷,落在碗、盤、罐、飾瓷的底部,多以行書、楷書的形式出現。元明清以後,常用青花或釉裏紅等彩釉,用行書、楷書寫在瓷器底部。再如五彩明嘉靖,圈內施白釉,底有兩行六字的青花楷書“明嘉靖年制”。雍正時期的官窯經常見到“清雍正年制”的青花書款。乾隆朝的官窯經常見到“清乾隆年制”的六字模型和六字篆書的青花印章。
北宋白字“官”字高2.7厘米,直徑12.3厘米,底徑8.4厘米。
清代雍正青花八寶青釉底紋高3.7厘米,直徑19厘米,底徑11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