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文帝(467-499年),姓拓跋,名宏,獻文帝之子,他是北魏傑出的君主。三歲時即被立為太子。五歲時,年僅十八歲的父皇獻文帝就禪位給他,但國家政要掌握在他的祖母文明太後的手裏。 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指在北魏統治面臨危機的情況下,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間進行的改革,包括文明太後執政和孝文帝執政兩個時期的改革,改革的目的在於維護北魏的統治權,緩和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使北魏政權擺脫危機。 北魏統壹北方,結束了壹百多年分裂混戰局面,對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北魏前期的統治壹直處於不穩定狀態,經濟蕭條,人口大量流亡,自然災害連年發生,人民瀕於饑餓死亡線上,統治階級對人民實行殘酷的階級壓迫與民族壓迫,因而在北魏統治下,社會階級矛盾非常尖銳,人民起義不斷發生。孝文帝在位的前12年,竟發生了二十多次起義,這迫使北魏統治階級進行改革以擺脫危機。當時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也很激化,尤其是胡漢統治者之間矛盾加劇,因此,北魏統治者為了加強國家集權,穩定統治,擺脫危機,只有進行改革。 文明太後執政時期,曾以孝文帝的名義頒布實行了俸祿制、三長制和均田制。這些都是針對當時傳統弊政實行的政治改革,改革的實行,相對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對社會生產的發展起了推進作用,鞏固了北魏的統治,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在歷史上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 公元490年,文明太後駕崩,二十四歲的孝文帝開始親理朝政。雖然祖母生前對他很不信任,但他掌權後,在政治上卻是其祖母的肖孫,他繼文明太後之後,為使北魏統治長治久安,繼續推行改革措施,主要是用漢化來鞏固北魏的統治。 為了便於接受漢族文化,消除鮮卑族與漢族之間的隔閡,以便進壹步拉攏漢族地主士大夫,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鞏固北魏政權,孝文帝決心把都城從平城(今山西大同),遷到洛陽。 遷都洛陽在北魏朝廷上引起很大的震動,許多鮮卑貴族堅決反對遷都,這使孝文帝想起幾十年前,北魏統治者就多次急欲遷都,屢遭反對而不成,因此,孝文帝決定此次遷都先不宣布,他召集群臣,宣布調集軍隊,大舉南征,這壹提議立即遭到以任城王拓跋澄為首的文武百官的反對。退朝之後,孝文帝單獨留下拓跋澄密議,對他講明南征是假,意在率眾人遷都洛陽,並講明遷都對北魏統治的重要性,使拓跋澄醒悟過來,轉而支持孝文帝的遷都行動。 493年,孝文帝親率步騎兵三十萬人,並攜文武百官壹同隨駕親征,渡過黃河,進駐洛陽。9月的壹天,秋雨連綿,文武大臣的心情也十分沈重,他們不知道如何阻諫皇帝的南征,但他們記取太武帝南征劉宋大敗而歸的教訓,準備全力阻諫。孝文帝此時全副戎裝,騎在馬上,下令三軍出征。這時大臣穆泰翻鞍下馬,跪在拓跋宏馬前,叩頭諫止進軍,隨後陸睿和文武大臣也都下馬,紛紛跪下,請求皇帝不要南征。孝文帝怒斥道:“聯傾全國之師,揮軍南下,已為天下***知,今若無功而返,豈不被天下人恥笑,我意已決,誰再阻止,定斬無赦。”這時支持孝文帝遷都的大臣王肅說:“陛下,出師平城時,並未曉諭天下是為了南下攻齊,今大軍已到洛陽,依臣之見可否告諭天下,陛下此行乃是為了遷都洛陽,然後再徐圖班師平城。”拓跋宏聽罷,換了口氣說:“這次南征,興師動眾,不可勞而無功,不能南征,便遷都,眾卿贊成遷都洛陽的,請站在朕的左側。” 幾十年來,這些王公大臣都是反對遷都的,但是現在面臨南征與遷都的選擇,他們只好選擇遷都。此後孝文帝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平城做說服工作,自己也對反對派耐心說服。494年,北魏正式遷都洛陽。之後,平定了鮮卑大貴族穆泰陰謀在平城擁立太子拓拔洵建立與洛陽對抗的政權,拓跋洵被廢後賜死。 孝文帝遷都後,便大力推行漢化政策,主要內容是:第壹,禁止穿鮮卑服裝,壹律改穿漢族服裝;第二,禁止用鮮卑語,改說漢話;第三,改鮮卑復姓為漢姓,孝文帝把自己皇族拓跋姓改為元姓,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鮮卑貴族同漢家世族通婚。第四,在鮮卑中建立門閥制度,把漢族地主的門閥制度推廣到鮮卑族當中去。第五,改鮮卑官制、法律、禮儀、典章為漢制,革除鮮卑舊制。 孝文帝推行漢化政策是非常堅決的,他堅決鎮壓反對改革的叛亂,對改革措施也實施嚴格督察。壹次,他在街上看見壹個婦女坐在車中,作鮮卑打扮,就在朝廷上責備任城王拓跋澄督察不嚴並讓史官記載下來。 總之,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鮮卑和北方的封建化(即漢化)過程,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改革在壹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使北魏政權得以鞏固。
上一篇:在澳門買黃金首飾,介紹壹下澳門哪裏可以買到黃金首飾。下一篇:幻燈片母版如何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