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光寺位於成都北郊18公裏處新都縣城。
從成都出發,沿川陜路前行十六公裏,約半小時的路程,便可見壹座紅墻環繞,佛塔淩空,竹樹掩映的高大古廟,這就是遠近聞名的新都寶光寺。
寶光寺占地面積120多畝,建築面積2萬余平方米,殿宇深幽,古木蔥蘢,五殿十六院層層遞進。
它規模宏大,藏經豐富,僧徒眾多,是清朝以來中國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壹,四川著名禪寺。
寶光寺相傳始建於東漢,但無信史可考。
隋代名“大石寺”,寺中的塔叫“福感塔”。
公元880年,唐代黃巢起義軍攻破了長安。
次年,唐僖宗逃到四川,在寺內修建行宮,並命悟達國師重修廟宇,唐僖宗晚上看見寺中福感塔下發出寶光,便改寺名為“寶光寺”。
但從這裏至今保存了中國早期佛寺“寺塔壹體、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看來,這座寺院最遲建於隋代,當時是否叫寶光寺尚無法稽考。
但從1996年5月在寺內出土的唐代《施衣功德碑》最新資料表明,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這裏已經叫寶光寺了。
寺中的佛塔,名稱寶光塔。
四川省新都是鑲嵌在成都平原上的壹顆明珠,距成都市區18公裏,為古蜀國三都之壹。
寶光寺坐落於新都縣內,是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南方“四大佛教叢林”之壹,是公認的成都地區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壹座佛教寺廟,每年前往遊覽、朝拜者在百萬人次以上。
寶光寺始建於東漢,歷經戰火,幾度重修,終成今日之規模。
相傳唐僖宗因黃巢起義逃亡到四川,在夜間看見寺內福感塔下放出祥光,隨後挖出壹內藏13顆舍利子的石匣,遂改寺名為寶光寺,將舍利子置於塔下,改塔名為無垢凈觀舍利寶塔,又稱寶光塔。
寶光塔微向西斜,素有東方斜塔之稱。
相傳古時地震,寶塔搖搖欲墜,佛教徒冒生命危險前來保護,感動了天帝,派來四位與塔同高的天神在四周扶持。
其中壹個用力過猛,塔就從此向西傾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