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俗作文1當地人叫它羊肉小籠包。古代“羊”字與“吉祥”同音,意為吉祥。在春節到來之前,農婦們會用小貓、小狗、老虎、玉兔、雞、鴨、魚、青蛙、葡萄、石榴、茄子、佛手柑等形象制作面塑制品,以象征好運和繁榮。寒食節時,用於掃墓祭祖的面塑是“蛇盤”。據說吃了“蛇頭”可以“減毒頭,避災”。
農歷七月十五,霍縣面人種類最多,有豬頭、羊頭、麥稭套、針線籮筐、頂針、剪刀、針線、坐餅、獅子、老虎、狐貍等。農歷七月初七,相傳在這壹天,婦女吃“針線”“頂針”等面塑時別出心裁。新媳婦來的第壹年,娘家會給女兒送“羊肉饅頭”。寶寶滿月時,外婆家做了壹個直徑壹尺多的“梆”,就是在面圈上塑了壹個十二生肖的面塑。客人來道喜,就切壹塊“坤坤”給人吃。
江州面塑落到江州,就是今天的新絳縣。逢年過節,這裏家家戶戶都要用面粉做各種面塑來慶祝節日。因為這裏的面塑講究點色,色彩艷麗,所以當地人叫它“花包子”。花饃造型誇張,尤其是“獸花饃”最好吃。五寨面魚山西省西北部五寨縣的人們有揉面魚的習俗。擠魚就是把面粉揉成魚的形狀。揉好的面魚,上色添色後,再用文火烘幹,即可作為工藝品收藏。面條魚可以作為饋贈親友的禮品,也可以作為外出時的幹糧。除了揉面魚,我們還揉面瓜果、花卉、動物、動物、人等類型的產品,也習慣稱之為面魚。
山西民俗構成2太原鑼鼓其實指的是太原民間流行的,經常散落在農村和工廠的那種“流水”,七種鑼鼓的總稱。相傳始於公元947年,太原南郊古寨村,劉知遠的姐姐就住在這裏。據說黃姑出門時,用鑼鼓迎接,奏的曲子就是今天起的《流水》。意思是“幸福如東海流水”。
其實這個傳說未必經得住推敲,“流水”未必就是“幸福如東海流水”的意思。但從這些傳說中,至少可以知道太原鑼鼓代代相傳,結出了豐富的曲牌套路果實。
按照傳統習俗,太原的鑼鼓樂器以鼓、鈸、鈸為主,瑪麗亞的聲音是交錯的。鼓聲沈穩、樸實、厚重;鐃鈸鏗鏘有力,石破天驚。鼓為主,鈸、鈸為輔。鼓是其中之壹,鈸和鈸屬於陽和陰。時而鼓鈸齊奏,氣勢壹掃;有時鼓鈸配合,氣勢由遠及近;有時鼓和鈸會混淆,但似乎是由近及遠。如是,各種曲牌,如“光棍二十五”、“雙壹二十五”、“狗互相咬”等,壹起又分開打擊。潮熱時,波濤滾滾,浪急時,溪水潺潺,潺潺流淌。鈸與鈸之間的沖突被稱為“混亂”。鈸與鈸壹混淆,鈸與鈸的鏗鏘聲此起彼伏,悠揚清脆,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