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彩者,巖石之色也。 巖彩畫是以宣紙、絹及棉、板、木、壁等為依托物,將天然礦物石色,及金銀等金屬色媒材,以動物膠為粘接劑,定著到畫面的壹種繪畫。它成長於魏晉時期,有著千年的歷史,像敦隍壁畫、北京法海寺壁畫等就屬於巖彩畫,他們雖然保受千年的風霜,可現在依然光彩奪目。現代中國巖彩畫主旨自然,意在“若不經意”,註重肌理與造型的對比,欣賞的是壹種以平面為主的現代美,強調對比與和諧的“痕跡美”,在“筆墨的”、 “水墨的”中國畫之外,傳遞著在卷軸畫之外更為多樣化的繪畫情趣和審美觀念。畫面礦物晶體的質感,自然映射出壹種其他畫種所沒有的現代裝飾美,使它更具有與現代建築相融合的特性。由於巖彩畫是以天然礦物石色和高溫結晶顏料為材料,以傳統動物膠為媒介,因此,它具有永不變色,永不脫落的特性,不僅在收藏上也有其不菲的價值,在現代家居裝飾上也將日益煥發出它動人的魅力。
下面引用訪談中的壹段來繼續解釋:
記者:許多人對巖彩畫比較陌生,它有什麽特點?您探索和創作巖彩畫的動機是什麽?
林江東:在學習大寫意水墨畫的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我開始了新的探索。恰好有機會在日本長住了兩年多,使我能比較深入地觀摩學習日本畫。日本繪畫產生於中國文化的母體之中,沿著唐繪、大和繪和浮世繪的脈絡發展。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大量吸收西方繪畫的表現技法,並逐步形成了以巖彩為主要繪畫材料的日本畫體系。巖彩畫其實來源於中國,以礦物巖為材料作畫在兩千年前曾是中國繪畫的主流,並出現過壹段燦爛輝煌的鼎盛時期。目前,尚保存在新疆克孜爾、敦煌和西安等地的眾多壁畫就是這壹歷史的證明。遺憾的是,唐代以後,這種畫風逐步衰退,技法也日漸失傳。然而,巖彩這種來自中國文化傳統的材料卻漂洋過海在日本得到保存並發展起來。現在,日本不僅拓展了中國的古典礦物質色,還創造了人工合成的材料-新巖。變革後的材料和現代的藝術觀念,使日本美術走出了古典定式和語言體系而跨入了世界現代繪畫範疇。這壹現象既令人深思,又激發了我作為壹名中國畫家復興這壹古老民族傳統繪畫材料的願望。
記者:巖彩畫的基本構成是什麽?壹般來說,東方繪畫的色彩強調裝飾性和象征性,西方繪畫則強調實寫性和表現性。您在創作的巖彩畫時,突出哪些特色?
林江東:巖彩有著豐富寬闊的表現魅力,它的色彩種類豐富,色澤鮮艷晶瑩。特別是把水墨大寫意的潑灑技法和巖彩相結合時,就會出現強烈視覺沖擊感。巖彩畫的基本構成是色彩。在廣泛學習和借鑒的基礎上,我大膽采用了巖彩做為畫材進行創作的嘗試,借鑒張大千大師潑墨潑彩的技法,嘗試用巖彩調和膠液去潑灑。這樣,畫面就出現了自然流動之美和揮灑淋漓的效果。著名美術評論家王鏞評論我的作品是“色彩恣意表現的程度和淋漓揮灑的效果,類似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波洛克的滴色作品”。其實,我借鑒的是水墨畫的潑墨潑彩,與波洛克的滴色作品類似完全是偶合。另外,根據不同的主題,我采用不同的色彩創作出完全迥異的畫面效果,有的流光溢彩,色澤絢麗;有的色調沈著凝重;有的又趨於平淡簡練。再比如,在作品中,我用銀白色的蘆花象征著銀發族的瀟灑淡泊,用瑰麗的天空象征著對攀登高峰的追求。總之,我試圖用融合東西方的象征性和表現性的獨特色彩語言道出自己對人生四季的不同感悟,可以說是強調和突出東方繪畫色彩的象征性和西方繪畫色彩的表現性,減弱了裝飾性和實寫性,突出色彩自身的寓意和表現力。此外,我力圖把詩意融匯到畫中,追求畫面的意境和神韻。在這壹點上,延續了中國文人畫的以詩入畫的傳統。比如,在“溫壹壺月光下酒”這幅作品中,幽深的畫面和淋漓的潑灑使人聯想到朱自清筆下的荷塘月色。,在“三人行”這幅作品中,形態各異的三棵樹詮釋著孔子的“三人行必有吾師”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