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冬天很冷,兩邊的建築古老而肅穆,和街上落葉盡落的樹幹壹樣的顏色,氣氛淒涼。我很驚訝巴黎的古建築保存得如此完好。即使在商業街上,也很少看到眼花繚亂的廣告牌和誇張的立面設計,基本遵循城市的原貌,沒有視覺噪音,眼睛極其舒適。
巴黎老城不算很大,但有大大小小300多個博物館。拿到通行證,妳就可以毫無壓力地遊泳了。塞納河兩岸有很多博物館,其中與埃菲爾鐵塔正對的巴黎建築遺產城隱藏著法國建築的傳承。(別名巴黎建築博物館,法文原名:citédel ' Architecture et du Patrimoine)。
網上關於這個博物館的信息很少。雖然是在黃金地段,但是巴黎有名的地方太多了,很多人都沒有時間去關註。我在周邊逛的時候,無意中在地圖上看到了這個地方,就順道過來找了壹下。結果就成了我對巴黎諸多記憶中無法忽視的片段。
該博物館建於1879,是壹座現代化建築,面積9000平方米。主要收藏從中世紀到現在的法國建築相關的模型、鑄件、圖紙、壁畫、彩繪窗戶等。
這是壹個不可多得的從建築角度感受巴黎之美的地方,因為藏品中的大部分模型和復制品主要是關於巴黎的經典建築,包括巴黎歌劇院、巴黎聖母院、凱旋門等等。
與建築學科短暫的交集和膚淺的理解,來源於與新加坡國立建築學院半年的交流。當時學院的畫室裏有很多建築模型,仔細看這些小房子很有意思。學院裏的壹個教授也很有意思。他在課堂上展示了他為自己設計的棺材,各種結構,令人大開眼界。
建築學給我的感覺是很像醫學,是壹門關系到人類基本生存的極其深奧復雜的學科。學習的時候,建築系教室和院科圖書館是學校唯壹兩個可以通宵學習的地方。建築師和醫生壹樣,承擔著巨大的責任。此外,建築學還與其他學科有著很深的聯系,包括科學、藝術和工程。
簡單來說,以中世紀為代表的歐洲建築向上生長,高聳的尖頂,想要觸摸天堂,是人們在宗教上的追求體現。而亞洲的建築美學更具整體性,橫向延伸,和諧包容,由獨立的個體組成,形成壹個家庭,壹簇簇宮殿,再延伸到理想的城市。正如《原生中國》中所描述的那樣,中國的文化就像水波壹樣,壹圈又壹圈,向外推著,推著。這個戒指可以大到世界,也可以小到壹家人。
博物館裏的每壹個建築模型都是精心制作,細節齊全。我很喜歡巴黎聖母院,因為它的每壹面都很精致,走廊和花窗上復雜細致的線條形成了壹種層次感的美感。
可惜屋頂被燒毀,聖母院建於180。我想知道這個新屋頂什麽時候能修好。
在這裏還可以看到很多建築的剖面和內部結構。光是看這些骨架就足以感受到結構之美。
僅僅是屋頂的結構,就有上千種變化。
等比例的建築元素和裝飾構件掛在墻上,顯示復雜。以前,人們的時間可以無休止地投入到壹件事情中,每壹個細節都做到了極致。現在幾乎不可能有這樣的投入,因為在工業社會,人的時間成本是要衡量的。投入產出比到處都是。
許多高達十幾米的單體建築出現在我們面前,依然壯觀。妳可以在壹面墻、壹扇門、壹根柱子上仔細地看到所有的細節。
有壹點讓我驚訝的是,很多裝飾元素其實都是經過鑄造和脫模的,並不是像想象中那樣用手工壹個壹個的刻在石頭上。
博物館壹側的落地窗正好可以看到埃菲爾鐵塔。
埃菲爾鐵塔也是法國現代建築的傑作,完全摒棄裝飾,鋼筋鐵骨裸露在外,顯示了工業的力量。最終這個塔的工程圖紙有5000多張,鋼架結構件有18000多。
塔樓的建築方案也是通過建築比賽產生的。現在這些設計圖紙也可以看到,有很多巧妙的提議。這就是我們成功並最終永遠留在巴黎土地上時所看到的。
如果還有另壹種可能呢?如果選擇另壹個腦洞大開的方案呢?世界上偉大建築的出現可能是少數人的判斷,它們塑造了全人類的集體記憶。少數人決定世界的樣子和壹切。還好,很美。
走出這裏,恰巧天黑了,塔上的燈亮了起來,給這裏的建築故事做了壹個完美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