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鉤引起大家興趣的時間較短,所以上世紀90年代之前,市場上基本上沒有仿品、贗品。90年代以後,市場上才開始出現偽品。帶鉤基本上分為兩大類,壹是以銅帶鉤為主的金屬類帶鉤;二是以玉帶鉤為代表的非金屬類。所以作假與防偽都是圍繞著玉帶鉤、銅帶鉤進行的。
在市場上還能見到仿戰國、仿漢代的玉帶鉤。玉帶鉤防偽斷代與壹般玉器防偽斷代辦法是壹致的。近幾年,隨著玉料大幅度升值,特別是和田玉料價格飛漲,用新玉作舊作偽的玉帶鉤已經少見了。
另外,壹般素面銅帶鉤市場價位不高,所以作偽者粗制濫造,稍有收藏經驗的人都能識別真假。銅帶鉤作偽最多的是老體新工。所謂老體新工,就是老的素面青銅帶鉤上錯金、錯銀、鑲嵌綠松石。
在老體上錯金錯銀,首先要在老素面帶鉤上劃線、設計圖案。按照圖案線條刻畫溝槽。為了不破壞老體外面皮殼,壹般溝槽加工就十分粗糙,線條不直,圓弧過渡不大自然,溝槽寬窄不壹,所以錯金錯銀線條不夠流暢自然。另外,古代錯金錯銀用料都是金葉銀葉,而作假者為了降低成本,用金粉、銀粉加強酸澆鑄而成,因而線條寬窄不壹,圖案不甚規整。用金片、銀片錯的圓形或寬帶圖案,用放大鏡可以看到錯金錯銀圖案斷面如同壹卷紙的斷面壹樣,有壹圈壹圈的條紋,用金粉澆鑄沒有壹圈壹圈的條紋。有些作偽者錯金錯銀不用金葉銀葉,而用銅葉、鋁葉代替,因而錯出的圖案死板,沒有光澤,灰暗,更沒有皮殼,因而壹看壹目了然。
另外,有些原來鑲嵌綠松石的帶鉤,因年久腐蝕,松石全部脫落,作偽者為了賣高價,自制綠松石片補上,以新充舊,粗看跟原裝的壹樣,真假難辨。古代帶鉤上面鑲嵌的綠松石,按照圖案貼好之後,都是整體打磨,因而銅帶鉤鉤體本身與錯金錯銀片和每片綠松石最後都在壹個平面或弧面上。而作偽者把綠松石補上之後,因怕破壞鉤體與錯金片的皮殼,壹般不再打磨,因而新貼的松石互相凸凹不平,與原帶鉤鉤體也不在壹個平面上。同時,因貼上去的綠松石是壹片片分頭打磨貼上去的,在燈光下可以看出每片綠松石打磨的痕跡都不是壹個方向,而是像用蘆葦編的席子壹樣,每片松石打磨的痕跡各不相同,松石表面也沒有皮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