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平定縣政府的歷史沿革

平定縣政府的歷史沿革

平定縣歷史悠久,舊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裏繁衍生息。

遠古時天下分九州,平定屬冀州。公元前1106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於唐地,平定為唐的東境。後來叔虞的兒子把唐唐心為晉,平定為晉的東門戶。公元前498年,晉國權臣趙簡子在縣城西北的平潭築城,這是史書記載中有關平定的最早建築。公元前377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平定成為趙國屬地。公元前221年,秦並六國,壹統華夏,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平定屬太原郡。公元前140年,西漢建元元年開始設置上艾縣,治所在今張莊鎮新城村,這是平定境內最早的設縣治所。東漢時,上艾縣劃入冀州的常山國,三國時劃並州的樂平(今昔陽)郡。

公元386年,北魏統壹了北方,將上艾縣改名為石艾縣。北魏時,安祿交(今亂流村)村民修鑿的開河寺摩崖石像,為縣境內現存最早的石雕造像,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隋代末年,為反搞暴政,石艾人王君廓組織千余農民揭竿起義,屢建戰功。唐代初年,相傳相傳李世民之妹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娘子關。公元749年,石艾縣改名為廣陽縣,治所設在廣陽村(今屬昔陽縣)。五代十國時期,戰爭連綿,廣陽先後為後梁、後唐、北漢所轄。

北宋初年,宋軍攻取北漢,首先攻下廣陽。公元979年,廣陽縣改為平定縣,並遷縣治於今上城,營造了大城中套小城的上下重城。

北宋時,宋徽宗信奉佛教道教。平定城的寺廟建築宏偉壯觀,南營天寧寺的雙塔,東西對峙巍然淩空;寺坡下的神宵玉清宮,規模宏大。這些建築都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後代又不斷治理嘉河,改善街巷。到金代時,河上石橋飛架,兩岸綠樹成蔭,上下重城,柳暗花明。金代著名詩人元好問贊美平定山城景色:

壹溝流水幾橋橫,岸上人家種柳成。 來歲春風千萬樹,綠煙和雨暗重城。

清代趙秉文任平定刺史時,在城南建湧泉亭,築九曲流杯池。金大定二十年(公元1182年),平定由縣升為州,管平定、樂平兩縣,仍屬太原郡。

元代,縣城西南八裏的冠山建資福寺,修崇古書院,官至中書左丞的呂思誠等人,曾在書院讀書。元末戰亂,平城池敗頹。明代初年,上城重修州署,新建嚴更樓,後改為天衢閣,也就是今人常說的陽春樓。下城中部新修學宮,名聖廟,廟內大成殿至今尚存。明代萬歷年間,編修的《平定州誌》是最早的壹部全面記錄平定史跡的官修誌書,輯存了大量的文獻史料。

清代雍正二年(公元 1724年),平定州升為直隸州,屬省轄,領盂縣、樂平、壽陽。

民國初年,州改縣治,縣衙仍設在上城。此後,隨著正太鐵路通車和平遼公路興建,以陽泉車站為中心的商業網點逐步增加,陽泉形成了集鎮雛形。1937年10月,日軍入侵平定,大好河山遭蹂躪。鐵路、公路沿線駐有重兵。為抵抗日軍,中國***產黨領導人民建立抗日根據地,平定開始壹分為三。以正太鐵路為界,路北建立了平定(路北)縣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察冀邊區;路南以平遼公路為界,建成立了平東、平西兩個抗日民主政府,屬晉冀魯豫邊區。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平東、平西兩縣合並為平定(路南)縣。1947年5月2日平定縣全境解放,1948年8月路南、路北兩個縣政府合並,成立了平定縣人民政府,屬榆次專區。1958年8月,平定縣撤銷,歸入陽泉市,稱為郊區。1961年4月又重新恢復平定縣建置,屬晉中專區。1983年9月,平定縣改為陽泉市屬縣至今。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帶領人民除舊布新,建設家鄉。1970年,縣城主街鋪設瀝青路面,沿街舊建築逐漸被新式樓房取代。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後,縣城綜合建設全面鋪開,先後硬化街巷,改造城南河和嘉河。1987年縣城外環線開通,1996年外環線改造擴建後定名平定路,原太石公路縣城段正式改造成壹條主街,定名為東大街。今天,沿街高樓大廈拔地而起。

在黨的英明領導下,勇於進取的平定人民已經創立了輝煌的業績;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征途上,古州兒女必將譜寫出更加壯麗的歷史篇章。

  • 上一篇:左眼跳或者右眼跳的真正含義是什麽?
  • 下一篇:廢舊金屬收購業治安管理辦法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