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寺又名弘慈廣濟寺,位於北京府城大門西寺。是著名的佛教古剎之壹,中國佛教協會就設在這裏。1983年,廣濟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佛教寺廟。廣濟寺,原名西流村寺,始建於北宋末年。據明代成化二十年(1484)大學士萬安所撰《弘慈廣濟寺》碑文記載,在京城西大石街以北有壹座廢棄的古寺,相傳為西流村寺。不追究其興衰原因。清初余賓碩《Xi雲輝大師傳》中說,宋末有兩個劉村,西邊的壹個叫西劉村。村民劉。自稱是天臺劉真人的孫子,得到了煉氣的方法。有壹天,有壹個和尚的角和居民通過它,看著雲迎接他們,並要求他們的解釋。因為建了這座廟,所以叫劉溪村廟。這是史書中關於廣濟寺起源的記載。到了元代,西流村寺改名為感恩弘濟寺,元末毀於戰亂。
直到明朝景泰年間(1450-1456),村民在耕地時才發現陶制佛像、禮器、石龜、石柱。天順初年(1457-1464),山西僧人溥慧、袁弘等奇才曾在此遊歷,集資在廢棄的遺址上重建寺廟。在當時掌管皇帝皇冠的服裝監督廖平的支持下,僅用了兩年時間就建成了壹座莊嚴的佛寺。廖平還把這個故事告訴了文憲宗,請他給這座寺廟起個名字。成化二年(1466),憲宗上書,命名為弘慈廣濟寺。之後廣濟寺的僧人繼續進行修復工作,直到成化二十年(1484)才完成。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雄寶殿、祠堂、鐘鼓樓、齋堂、禪堂、方丈室、僧舍等都是接下來修建的,雄偉壯麗。清初年,恒銘法師將廣濟寺改為律宗道場,在此設壇講經。從清順治五年(1648)開始,還請余光先生在寺中舉行儀式,歷時十三年。順治十三年(1656),清祖訪廣濟寺。清政府對廣濟寺非常重視,多次修繕擴建,但基本維持明代重修的布局。清末,道傑和尚被任命為廣濟寺住持,寺內成立弘慈佛學院,100多名僧人在此求學。當時廣濟寺在京都也有幾處下院。北海以西有百林寺(現為北京圖書館分館),德勝門有蓮花寺,後海有廣化寺,西直門有彌勒寺,龍須溝有龍泉寺等。,非常受歡迎。
1931年,廣濟寺不慎失火,正殿被燒光。1935年,方丈賢明法師在吳等人的支持下,按照明代格局重修,建築規模比以前更加壯觀。建國後,1952由人民政府出資全部修復。1959年,中國佛教協會在北京成立,總部設在廣濟寺。1972和1976年,廣濟寺兩次修繕。如今的廣濟寺,無論是佛像的和平、經典文物的收藏、法器的陳列,還是寺廟的布局和管理,都遠遠優於上壹代。讓古寺更加多姿多彩,魅力四射。
廣濟寺占地35畝,坐北朝南。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殿、彌勒殿(天王殿)、大雄殿、童淵殿(觀音殿)、多寶殿。除了鐘樓和鼓樓,東西兩側還有整齊的大殿。寺西北角有壹座建於清康熙十七年(1678)的環壇殿和壹座漢白玉環壇,至今保存完好。這是廣濟寺保存最久的建築,現在叫三子堂。寺內西路的四合院是中國佛教協會各部門的辦公場所。三校之後是《法音》編輯部。整個寺廟的布局嚴謹、整齊、對稱。寺內有院落,錯落有序,蜿蜒幽僻,莊嚴肅穆。廣濟寺供奉著許多明清時期的佛像,寺內還收藏了許多珍貴的佛經、碑刻等文物。大雄寶殿內有壹銅鼎,鑄造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它有2米多高,放在壹個石雕座上。鼎身鑄有八供(輪、螺、傘、蓋、花、瓶、魚、結)等佛教圖案。造型古樸典雅,工藝精湛,是壹件珍貴的藝術珍品。大雄寶殿後墻上掛著壹幅《勝利場奇功圖》,為著名畫家文賦於清乾隆九年(1744)所繪,高5米,寬10米。畫面中,釋迦牟尼坐在蓮花座上,慈祥地對信眾說話。他身邊的100多個弟子都是洗耳恭聽。有趣的是,觀眾中有中國的歷史人物關羽、關平、周全和布袋和尚。
多寶殿是佛教文物和藝術的寶庫,大殿中央是三尊明代鑄造的青銅佛像。兩側高大明亮的玻璃櫃,陳列著尼泊爾、印度、孟加拉、日本、斯裏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老撾、印度尼西亞、越南、美國、新加坡、港澳臺佛教界參觀者送來的珍貴禮品,琳瑯滿目,美不勝收。廣濟寺收藏的佛教經典非常多。僅圖書館就有23種語言、65438+多萬部佛教經典和著作,有12個版本的《大藏經》,是研究中國佛教發生、發展、演變的重要史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有壹部甘肅省臨潭縣卓尼寺印制的《大藏經》172l-1753,壹包***231,是佛教中的珍貴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