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沖說,建盞含鐵量在8%以上,在1300多攝氏度的高溫熔燒過程中,窯溫的變化,使釉面產生奇特的花紋。同樣的原料,在不同的窯爐,置於不同的窯位,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燒出的建盞紋樣釉色截然不同,變幻莫測。因此,每個建盞都有不同的臉譜,每個建盞都具有獨特的個性,每個建盞都獨壹無二、都是孤品。
“建盞是土與火高難度結合的藝術。”黃文沖說,建盞的燒制工序繁復,它必須歷經選礦、瓷礦粉碎、淘洗、配料、陳腐、練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窯、焙燒等13道生產工序,必須協調坯土、釉礦、窯溫和窯中氣氛這四大燒造因素。釉色是建盞最吸引人之所在,也是建盞制作中難度最大的壹個環節。由於結晶釉在窯爐高溫中難以控制,加上氧化鐵含量高的坯體難以承受高溫,要燒制壹件外觀沒有缺陷,又具美麗斑紋的建盞極為困難,宋代燒制幾千萬件建盞才能偶得壹兩件最珍貴的曜變盞;燒制上百萬件建盞,才得壹兩件油滴盞。
“建盞還是唯壹為茶而誕生的茶器。”黃文沖指出,由於建盞含鐵性較高,壹般有10%的鐵含量,磁鐵可吸附在底部,沖泡茶葉時,其磁性可軟化水質,對人體也有保健作用。
黃文沖說,其他古董瓷品主要用於觀賞,而明清盛行的紫砂壺和宋代建盞還有極高的使用價值,所以人們對於這些古代茶器的重視度也大多放在他們的器型上。市面上價格較高的也都是器型較美的建盞。他拿出了自己珍藏的壹個鬥笠型建盞,舉例說,這個是他2013年年底收到的,當時價格就要好幾萬元,原因就在於其微妙的造型上。茶碗講究要穩,可是這個鬥笠款器型底部卻十分小,尺寸剛好穩穩托住茶杯,恰到好處的造型十分討喜。“這個是我的寶貝,千金不換。”黃文沖笑笑說。
黃文沖還給記者展示壹些新的黑瓷茶杯。“這些都是新燒制出來的,也是建陽那邊生產的。”他說,與其他幾個知名窯口不同,建陽窯口自宋代興起之後便沒落了,窯口停制建盞長達七八百年。2010年之後,由於市面上收藏建盞的越來越多,憑借當地優質的黑陶土,越來越多的人重開窯口,再度燒制黑瓷茶具。不過如今大多采用電力燒制,升溫快,茶具受熱均勻,器型上除了個別全國名家采用手拉坯之外,很多批量生產的還是以模具燒制為主,形態上顯得比較呆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