碉樓的歷史作用主要是“避匪”。開平地勢低窪,河網密布,經常遭受洪澇災害。開平縣位於廣東省中南部。赤坎鎮壹帶過去叫脫脫。以前是壹片濕地,蘆葦叢生,水草成群。第壹個在這裏定居的人是陸安公。明末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會動蕩,土匪經常騷擾百姓。為了保護村民的安全,六安公的第四子關子瑞在井頭李村修建了瑞雲樓。這個建築非常堅固,有防洪和防盜兩個功能。當洪水爆發或小偷騷擾時,井頭李村和相鄰的三門李村的村民會去瑞雲樓避難。1884,潭江被淹,附近多處房屋被淹。開平赤坎三門裏村民因為及時登上瞭望塔,全部生還。
(二)抗日根據地
打開
開平碉樓
平碉樓,在抗日戰爭後期,起到了壹定的作用,阻止了日本侵略者打開壹條從四城到兩陽的捷徑——從新會、江門到廣州,連接成壹條從南路撤退到廣州的交通線。其中,位於赤坎鎮騰蛟村的南樓最為著名。南樓,位於開平市赤坎鎮騰蛟村,南臨潭江,北接東龍公路,是三埠至赤坎的水陸交通樞紐,地勢險要。1912,斯圖亞特建這座樓是為了防賊。建築高7層,19米,占地面積29平方米。它是鋼筋混凝土結構,每層都有長方形的炮眼,六層是觀景臺,有機槍和探照燈。抗戰時期,司徒四鄉自衛隊隊部就設在這裏。7月1945、16日,侵華日軍為打通南路主線並撤退,從三埠分頭向赤坎鎮方向前進,國民黨軍隊潰逃。司徒四鄉自衛隊戰士以南塔抗擊日軍,給敵人以沈重打擊。赤坎跌17。當天晚上,日軍從陸路包圍了南樓。由於敵我力量懸殊,又無援軍,部分自衛隊隊員在激戰中突圍,留下司徒旭、司徒宣、司徒宇、司徒長、司徒耀、司徒農、司徒兵等7名隊員堅守南塔,奮戰7天7夜,給日軍以沈重打擊。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七勇士把槍砸了,在墻上寫下了遺言:誓保南樓生存。日軍久攻不下,就調來迫擊炮等重武器轟擊,但由於建築堅固,無法奏效。最後,喪盡天良的侵華日軍向南塔發射毒氣彈,七壯士昏厥後被捕。敵人把他們帶到赤坎的司徒庫日軍大本營,對他們嚴刑拷打,殘酷殺害,並將烈士遺骸切成幾塊,扔進河裏。抗戰勝利後,開平人民在赤坎鎮舉行追悼大會。凱、恩、臺、新四軍3萬余人出席,可見先烈的英雄事跡深得民心。
(三)* * *生產方的地下活動
開平的許多碉樓在黨在各個革命階段開展的革命活動中發揮了積極作用。8月1937、18日,中國開平特科在唐口區義井鄉謝瞭望塔“中山樓”召開會議,宣告成立。謝創當選為特別支部書記。會上決定領導開平人民開展以抗日救亡為中心的抗日救亡運動,使開平革命鬥爭進入了壹個新階段。
“中山樓”由謝創同誌的父親謝永恒先生於1912年修建,為紀念孫中山而得名。抗日戰爭時期,“中山樓”曾是開平黨組織的重要活動中心。開平特委、區工委、縣委、中四市工委、粵西南特委等領導機關都設在“中山塔”裏,各種革命活動都在這個瞭望塔裏研究和布置。因此,這座碉樓成為當時抗日救亡運動的指揮中心,在開平抗日救亡運動中發揮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