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明確壹點:異形建造優勢很大,但是和這期間的技能有爭議。
這裏所謂的辯論當然和技巧有關,但不是指經濟學,而是指技巧帶來的建設性邏輯。
先說優點。
引用康的幾句話:
“需要容易滿足,欲望難實現。”
“必然性只來自已知的東西,必然性永遠不會對未知的東西提出要求。”
“貝多芬創作第五交響曲之前,世界上有必要嗎?貝多芬需要嗎?貝多芬在未知的欲望下創作,而現在,世界的必然性隨之而來。”
這裏先不說豐富的空間,那是細節操控。我想我們應該從宏觀的角度來討論這個話題。外星人建構的不是情境,而是欲望。正交系統探索了這麽多年,“必然”已經可以處理得很清楚了,“欲望”卻遠遠沒有得到滿足。非線性空間的目的是探索人類欲望的進壹步實現。雖然我還沒看到什麽實質性的希望,但是為了滿足更多的“欲望”,這是必須的。
為什麽這期間會有與技能的爭論?
我只是從壹個局促的建築師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所以假設我要規劃壹個異形建築,限制我的不是技能難度,也不是經濟。我不在乎技能實現有多難。只要主人願意花足夠的錢,我不在乎浪費多少。真正定義我的,是技能條件帶來的邏輯限制。
建築師從來不是自由制定計劃,而是在探索各種限制,把計劃的方向限制在壹個很小的範疇內。文化,園林,成就,建設邏輯等等。當代工業技能形成的生產方式是現代主義以來對建築師最有影響的限制之壹。
計劃不是我想要的樣子,而是應該的樣子。
舉幾個例子。
混凝土剛出現的時候,沒有建築師知道如何表達,因為它幾乎沒有性格。佩利用它來做花雕裝飾,萊特用它來做積木,康在沒有發明怎麽用的時候就敢用預制混凝土。然後混凝土終於摸索出了兩個邏輯,建設者松了壹口氣。
壹個是模板邏輯。混凝土沒有形狀,但被賦予了形狀,所以要表達模板,都有螺栓和鋼模板的模數的表現(清水混凝土常見的情況,那裏那些小孔就是螺栓的位置),木模板拼接的表現,等等。
壹個是強化的邏輯,如萊特的詹森公司總部所示。壹般來說,具體情況屈從於其應力趨勢。
磚塊想變成拱門。
又是康的名言。磚之所以要變成拱,是因為當磚作為單壹材料時,實現了它唯壹可能的跨度,建造屋頂的方式就是拱。
那什麽要變成外星空間?
混凝土?
當然,妳可以強迫它變成妳想要的樣子(混凝土的形狀也是最有潛力的),但那不壹定是它“想要”變成的樣子。如前所述,混凝土受制於它的模板和鋼筋,它真正“想要”成為的非線性空間大概只有幾種和變種。
鋼鐵?
這種直爽的哥們用在這麽多非線性構造上真的很難。
什麽時候開始有東西想變成外星空間了?
個人目光短淺,不敢對未來事件妄下結論。只是按照現在的趨勢,個人認為3d打印及其材料科學的希望,將會極大的,很可能徹底的扼殺現在的建築體系。
當3d打印可以完全應用於建築時,建築商將會經歷和混凝土剛來時壹樣的懷疑。這個東西應該是什麽樣子的?
比混凝土更進壹步,3D打印脫離了標準化的工業生產,結構可以壹體成型,至少離開了標準化部件的限制。家具可以是建造相對房間的印刷和曲線,窗戶可以是印刷的曲面。對象之間沒有邏輯關系來框定計劃和報告計劃者應該是什麽樣子。
在這種環境下,建築行業肯定會橫行壹段時間。然後探索框架和它應該像建立頂端。
大概是基礎找不到了,傳統的建構主義已經死了,也許。